刘占良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实施以“文”载“道以“动”带“静”正是推动并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爱国主义;方法;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而学校正是实施这项工程的重要场所。因而,如何在持久稳定的、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迅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培养其爱国主义感情,浇铸爱国之魂,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施以“文”载“道”,以“动”带“静”正是推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以“文”载“道”
大家知道,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学科教学,中小学生在校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也是在学科学习中度过的。这样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给学生学业知识(即“文”)的同时,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某种观点和思想(即“道”)的教育,并使之分布于学生受“文”的教育始终,那么,其“道”的教育不也就持久而稳定了吗?那么究竟怎样实施,才能使以“文”载“道”顺其自然的运行呢?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切实可行的爱国主义(道)的分科教学计划,把“道”的内容分解,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我们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育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和现代化成就教育;可以在《科技》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中国国情、民族成就、民族团结的教育等。这样,就使爱国主义之“道”的教育形成一种有章可循的局面。
(2)处理好“文”与“道”的相互关系。这关系到爱国主义教育之“道”的健康发展与否。具体教育中,应克服抛“文”就“道”,即离开学科特点,而进行纯粹的政治说教的做法,使“道”的教育成为“一潭死水”,没有活力。例如:在讲解初中语文《沁园春雪》一文中,如果不让学生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寓情于景于议的手法,又怎么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呢?具体教育中又要克服“道”而无味,即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道)变成抽象的论理说教,让本来水乳交融的东西变成赤裸裸的“灌输”,使学生犹如隔山望海,一无所获。例如:在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中,如果不让学生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而是硬喊学习范仲淹的伟大爱国壮举和忧民情肠,那么学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就会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在学科教学中“道”离不开“文”,如果离开了这个载体,那么,不仅“道”无法落到实处,就连学科本身的教学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文”也不是为“文”而“文”的,它必定蕴含着一定的“道”,尤其是文科知识,它绝不是单纯的说教。因而我们应该把爱国主义的有关内容看作是学科教学的自然属性而非外部的主观臆造,我们在教学中不过是把这种“自然属性”还原为“道”罢了。以语文教学为例,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特殊环境的创设,美感效应的浸渍,真、善、美、假、恶、丑的展示,不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形象的切入点吗?假如离开这些,而空洞乏味的讲大道理,又怎么能打通学生爱国主义的“通道”呢?一句话,以“道”的渗透和融合跟“文”的自然属性与系统性吻合,才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要实现“文”与“道”的有效运载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体会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意义,清除“思想障碍”。②强化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考核标准。③借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走出一条典型引路,大家跟上,面上开花的道路,倡导一种“温柔”式的传授方式,使学生由最初的爱国意识变为自觉的爱国信念及行动。
二、以“动”带“静”
我们知道,爱国主义教育如同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样是一种“静”的、“抽象”的、“死”的东西,而学生的感受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提高是以“生动、形象、具体、活泼”的动态形象为诱发点,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在其脑海里打下深刻的烙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以“动态”教育带动“静态”教育,这里的“动态”教育有以下几方面需要重视:
第一,利用爱国主义基地进行教育。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名胜,以及体现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主要工程,就是一些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接受民族传统、文化、国情教育。
第二,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的动态氛围。影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成的因素具有多面性和社会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走出校门取得政府、电视台、广播台、文化影视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诸如“热爱劳动,为祖国而奋斗,民族气节”等爱国主义教育,造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可以采取“请进校门”的方式让家长进行宣传介绍,取得家庭的支持。在学校要充分利用“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教育。进而形成一种“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立体爱国教育网络。
第三,大力宣传爱国典型。“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杰出人物,我们可以配合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的纪念活动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了解表现其生平事迹的影片文章;我们还可以在教室、图书室、集体场所悬挂领袖、名人的图像、诗词、格言,以激励他们的爱国斗志和热情。
第四,开展观看爱国影视片活动。影视艺术是形象性最强的教育方式。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取得最佳效果:①结合学科特点,制定观看影视时间表。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写观后感,开展影评活动。例如:有的学生在观看《雷锋》之后,认为雷锋太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中有这样的傻子好不好”的观后主题演讲会,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变得纯洁起来。③结合不同的年龄层次选择影片。例如:对高年级选择《林则徐》、《英雄儿女》等,对低年级选择《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使他们根据个人的审美能力领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五,实施乡土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农村的现实教育,使其在领悟“故土”由“贫穷”走向“富裕”的真挚情感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祖国的强大。应该说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坚实基础。“位卑未敢忘国忧”固然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博大情怀,“土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最初萌芽呢?当然要形成这种意识,我们还要在开展乡土教育的同时,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即小见大,见一斑而窥全豹”的境界中拓宽视野,胸怀祖国,放眼未来。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文”与“道”的有机统一,以“动”带“静”,那么,爱国主义的种子便会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代新人身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