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盈
摘 要: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往陈旧低效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在过去近十几年一直被喻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之一,被许多国家应用与借鉴,在许多学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初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介绍了小组的建设、课堂的组织与实施、小组的评价、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等操作方法,在此提出以供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如何使课堂更加高效,逐步降低教师对学生的过度控制,从“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中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的形式,小组成员共同活动,提高学习成效,并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教学形式。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本人也在初三年级的化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尝试,通过自己不断的理论学习、集中培训、课堂实践与探索以及课后的总结、反思与改进,对课堂中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建设学习小组
(一)搭建学习小组
1.学习小组的基本形态: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平行、兼顾性别的6人小组
有效合作的前提是进行合理分组,由于我校的班生规模在40人左右,所以,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划分。小组的划分遵循“组间平行、组际同质、组内异质、兼顾性别”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成绩、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个性、遵守记录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并兼顾男女性别比例,注意学生性格互补搭配、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及能力结合,合理安排座位,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阶段性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既能尊重小组成员的个性,又能起到互补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小组座位结构
A层:兴趣高昂、积极热情、带动小组学习、成绩优秀;
B层:喜欢学习、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般;
C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较低。
3.小组成员分工
(二)小组基本文化的建设
小组基本文化的建设包括小组组名、组规、组徽、组歌的导向和形成。小组的组名至关重要,不仅要具备本组的特点,还要符合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建议组名要尽可能让人过目难忘、通俗、阳光。组规制定的价值取向与小组文化应保持一致,组规制定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内容包含组员在校的方方面面,要尽可能详细,语言表述要避免冗长的语言,呆板生硬,尽可能诙谐、简洁、通俗。而组规要在实践中真正起到导向和惩戒作用。例如,我所教的一个班级(学生将其班名定为飞翔班),有一个小组的组名为鸿鹄组,组号——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组规——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奋勇向前、永争第一;组歌——《飞得更高》。我个人觉得这个小组的文化非常符合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五步三查”
“五步三查”模式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是课堂操作的抓手,形象地说,是到达目的地的载客汽车,是飞机起飞需要的“跑道”。
第一步:生生独学——课前与课内相结合,找出“不会的”。
教师“一查”:检查学生自学时的效果、进度。
第二步:生生互学——生教生,互相对学和群学,学会“不会的”。
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背诵对于学生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作为教师,对学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检查手段之一也就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小测,但是有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这部分学生需要多次、重复的机会测试,而化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课堂中根本没办法提供多次反复的测试机会。因此,发挥小组内对学和群学的作用,学生之间相互检查与督促,在小组内反复听写或背诵,让学困生也能在活动中体会到掌握知识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组内展示——在组长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展示“学会的”(组内小展示)。
可利用小组黑板展示,如,在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一节教学中,学生对学、群学后再进行组内展示讲,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学得更主动、知识也学得扎实。当然组内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纪律的组织工作,把握好收与放的尺度,掌控好课堂,否则就可能出现事倍功半。
教师“二查”:组内展示过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四步:全班大展示——教师依据“出错的”共性问题,组织反馈,进行班内大展示。
在全班大展示这个环节,为了避免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溜号现象,展示的形式不能太单一,内容应精彩,并能与倾听的学生互动,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在化学课堂中,展示的形式可以是板书、读、唱歌、表演、画图、操作实验等,让学生从中尽享快乐和自信。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及时地做出评价,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五步:整理测试——整理学案,达标测试。
教师“三查”: 检查学生对学案、纠错本的整理以及测试的效果。教师在三查中也要及时地梳理与总结,对达标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与反思,以便改进和修正教学方法。
三、小组的评价
准确、客观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同时也是对小组学习的点睛之笔,能促进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多次的培训、查找各种资料、学习以及在课堂中的反复实践,我渐渐懂得小组学习的课堂要真正体现它的魅力、高效,应遵循 “小组为主、个人为辅”的评价原则。作为多年的一线教师,在学年或学期学习评价方面,我一直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评价的结合,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努力程度的小组或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体现自我的肯定和价值,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激情与潜能,逐步形成乐学、爱学、善学的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即时评价,这种评价能随时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即时评价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占用时间较多、零碎,有时评价会打断课堂的思路等。在以后的课堂组织中应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评价小组学习的过程、方法,尽量做到每节课每个环节结束,都进行一个小结,本节课结束,也为本节课作一个总结。下面是我在课堂中采用的评价策略路线图,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评“展示之星”, 让学生找到心理的“安全感”,让敢说的学生下一步说得更好,不敢说的有想说的冲动。
第二,评“最佳小组”,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言,达到全员参与。
第三,评发言质量,看哪个小组点评及时、质疑到位、发言质量高等。
第四,评落实,看哪个小组落实到位、哪个小组的达标测试质量高。
四、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在备课时,备好合作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应在教学方法、情景、内容等方面精心安排,宁缺毋滥,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如,“讨论一下氧气的用途有哪些?”在教材上有插图和专门的文字介绍,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加上生活经验,学生不用小组讨论,也能准确得出问题的答案。而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这一知识点时,对于镁、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属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会有多种不同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得出操作性强、最简洁的实验方案,这样取得的效果肯定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好得多,而且通过讨论,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知识上得到补充。
近几年来,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化学教学时,本人严格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流程来组织课堂,与以往的“传统课堂、满堂灌”相比,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参与课堂展示的机会更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大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小集体的团结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堂中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当然,合作不是万能药,合作学习不可能解决一切难题,但却是解决课堂低效的良药。“化学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作为本人所研究的一个校级课题正在我校初三年段实施,研究合作学习的效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余柏志“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