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 要】毛泽东是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的奠基者。他通常是用“共商”、“商议”、“协商谈判”、“民主协商”、“协商合作”等术语来表达协商民主思想的。认真梳理毛泽东的协商民主思想并作现实思考,对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协商民主是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毛泽东;协商民主;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协商民主思想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毛泽东作为协商民主思想的奠基者。本文通过对其制度化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这对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保障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内涵
1922年的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概念。起初主要是在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但其后扩大到联合各人民团体与广大民众社会范围内。建立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思想产生了中共在民主统一战线实施过程中形成一种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协商思想。在其后推进民主共和多党合作中协商的概念产生了,也就是党派之间“互商”的概念。
毛泽东认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民主的实质在于同人民群众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而非一党独裁。新中国成立后所要实施的协商民主制度与西方社会的协商民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956年底,毛泽东同工商界杰出代表进行了亲切交谈,座谈中表示中共中央政府是与人民平等协商的开明政府,国家政策的决定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等共同协商,所以可以称之为商量政府。
因此可以得出,人民民主中蕴含着协商,而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内涵是:各民主党派人士组织起来举行政协会议,团结起来制定规范的统一战线;由人民政协暂时代理人大,处理国家事务,讨论、沟通、磨合、协调、整合,使各个协商主体观点得到诉求,达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实现共赢。随着协商民主制度的逐步的完善,人民开始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民主的主体也确定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也使得协商民主的思想也具有广泛性。
二、毛泽东关于协商民主的积极探索
(一)协商民主实践的雏形
综观党的历史,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三三制”民主政权出现代表着协商民主实践的雏形。1940年3月,毛泽东首次提出并阐明了“三三制”政权思想是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他指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它是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专政相区别的,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有区别。”同年7月,毛泽东正式向全国人民公布了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是在为纪念抗战三周年发表的《团结到底》的一文中,他指出:“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三三制”这一方式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去联合各方的力量为取得最后的民族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人遇到问题,提倡民主作风,事先与各民主党派人士商量,听取他们不同的意见,全面的看待和解决问题。“三三制”作为有效的一种协商机制,并没有使共产党人政权削弱,反而使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得到了提高,更加有效地实现了党的领导。“三三制”政权从制度上为党外人士进入政权并占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争取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国家经济事务的协商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成为了党的中心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同全国人民一起为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而奋斗。
1949年11月29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国家财政经济问题。各民主党派参与讨论了《一九五零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草案)》、《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草案)》。会后,周恩来、陈云与民主人士黄炎培、马寅初、师复亮、章乃器等进一步修正《概算(草案)》。草案修改之后,周恩来等人又将其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进行讨论。黄炎培、章伯钧、李济深等民主党派成员先后发言,一致赞同中共提出的这个概算草案,并且同意发行公债的提议。民主党派人士章伯钧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所通过的这两个法案,“是事先经过反复讨论的。经过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府委员会,以及各部各地区负责首长,于会前迭次交换意见,斟酌实际,而后做成草案,交付正式会议而获得一致通过的。”他认为,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共同负责的态度讨论国家大计,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风格。
在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1949年底,物价趋于稳定,财政状况逐渐好转,集中统一的财经管理新体制也逐渐形成。毛泽东对此给出了“不下于淮海战役”的高度评价。
三、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的协商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实践证明,毛泽东对协商民主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有生命力的。研究毛泽东提出的协商民主思想,对当前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人民政协事业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推向新的境界
毛泽东对协商民主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当时西方国家的协商民主还处于理论阶段,而毛泽东提出的政协制度,也使得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遥遥领先与其他国家。当今,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协商民主制度,使得毛泽东同志的协商民主思想走上新的高度。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以协商方式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凝聚力量,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从政协组织自身层面看,人民政协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行协商民主的场所、组织。协商是人民政协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原则,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的过程,亦即实现协商民主的过程。
(二)协商民主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做好工作,其中协商民主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方面,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理论认为,受决策影响的所有公民,都有参与协商的权利,而决策都应以公共协商为基础。协商民主诉诸的不是政治权威,而是平等的参与以及对于公共利益的共同关注,通过协商来达成共识,形成决策的过程不是强制而是理性说服。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参与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能够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使社会各群体中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协商渠道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及时、有序、充分表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君良.毛泽东民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3]林尚立.推动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文件[J].政协理论与咨询,2005(7)
[4]于小英.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6)
[5]马晓东,周晓丽.论协商民主及其在我国的实现[J].理论月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