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我喜欢学语文,我爱学语文!”如果这是学生集体的呼声,那语文课堂就一定是火热的、精彩的,学生们就一定会勇于创新,而语文教者也就成功了。为什么?因为,从学生对语文的“喜欢、爱”中,可以肯定的看出:学生对语文有兴趣。
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去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正向情绪。对学习感兴趣,就意味着从内心深处积极自主地去学习,使学习具有内动力。
兴趣和创新之间有何关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没有了探索真理的欲望,学起来也就只能强吞硬咽,墨守成规,创新也就荡然无存了。这一切,是因为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同时产生快乐感,进而从情感上喜欢去学。日子长了,便又由喜欢发展到爱了。而学生在“喜欢、爱”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钻研思索,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创新火花的闪烁,自我突破的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创新”,就有了超越感、成就感,紧接着就会产生强烈的快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了。所以说,兴趣是创新精神的源泉,创新也是兴趣的催化剂,它们二者是相互促进,亲密无间的。
兴趣和创新的关系既然如此亲密,那么,如何从兴趣入手体现小语阅读创新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经验,浅谈如下。
1.带着微笑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兴趣的源泉存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所以,首先,教者走进教室时要微笑,要让自己快乐。微笑的含义是:我很喜欢同学们,我很高兴能给大家上课,并为之而感到荣幸。学生们看到老师的真实的笑容,弄懂了含义,紧张和恐慌就消失了,放松和自由就出现了。这就为创新教学营造了一种心理安全的氛围。还有,教者在教学中也要笑,但笑的形式多了。学生回答问题错了,对之真诚的淡笑,不让他带遗憾坐下;学生有惊人的表现,就喜形于色,眉开眼笑,甚至不怕得意忘形。这样,在笑声中学生放松了,学习的兴趣上来了,就不怕没有创新。
2.导入抓人心
微笑给学生留下了好印象,下面教者就要开口说话,正式开课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者必须精心设计导语,争取做到一语既出,便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的注意力吸过来,好奇心激上来,学习兴趣调上来。这样,也就为全课的创造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如《夜莺的歌声》一课,师生互问好之后,我便故作神秘地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王二小。写完未等我回身,下面就热闹了,“王二小”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快,我笑着发话:“看样子大家对他很熟悉,好,谁能来介绍一下?”多半学生都举了手。介绍完毕,我接着说:“今天,我们大家就去认识一个外国的王二小,他是哪国的?他的真名叫什么?”未等我点名,很多学生在底下便说出了答案:苏联,夜莺。我很高兴,便要开始板书题目。可这时,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看夜莺不是真名,要我说是个笔名。”“太好了!获朵创新章!”美妙的课堂插曲。
我由学生十分熟悉的“王二小”开课,出乎学生的意料,拉近了学生与课堂、课文和教者之间的关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真名”的独见,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创新,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表现。
3.大家一起来
“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大约有1千亿个活动神经细胞,而每个细胞就像一台高功率电脑,可见人的潜能是多么巨大!而创新,实际上就是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使学生们的“巨人”苏醒?答案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自主、愉快地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的时间、空间由他们掌握。而教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的激励者,学习的好伙伴。师生同心,大家一起去学习并运用发散思维,不拘泥于课本,另辟蹊径,运用学过的课文来恰当理解新课。这就是创新思维。
4.调动多感官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类型,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对学习最感兴趣。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是最主要的三种类型。为了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就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看、做、听、说、摸、想等途径去学习。这样,课堂就充满新鲜感、节奏感和刺激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也就要创新了。
5.音乐响起来
音乐有着巨大的魅力。古今中外,人们都有利用音乐来陶冶心境促进学习的举动。在《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中,说音乐有三个作用:①帮助你放松。②激活右脑接近新信息。③帮助将信息移入长期的记忆库中。也就是说,音乐能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引进音乐。
6.真情中想象
孩子天生爱想象。因为,想象不受约束,可以自由、尽兴表达情感。所以,课堂上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丰富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桥梁,而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实际上,课文中到处充满想象的契机。字词,情节,景物,情感,言谈,图画……都可以“无中想有”,进行想象再创造。
7.问出新天地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学生能大胆提出疑问,就意味着大脑放松,思维活跃,对之感兴趣,更意味着创新。因为,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所以,课堂上要大力提倡并鼓励学生质疑。
如《琥珀》一课,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苍蝇和蜘蛛的上下位置是否可以颠倒?就是说蜘蛛沿着树干向上爬去,去接近苍蝇?”此语一出,就立即引来一场争辩。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就意味着文章内容可以改,插图可以改。反方说,如果它们的上下位置变了,松油就都在它们头上,那它们不就看见躲开了吗?正方说,苍蝇太累了,精神头自然不足了,而蜘蛛太想吃苍蝇了,精力都放到了它身上,所以,它们就都没有注意到松油。接着,又是松油滴落快慢的争论。反方观点是慢,说松油很黏,沿着树干滴下,所以,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险情。正方观点是快,说天热,而且是从上往下落,还说不一定是沿着树干滴下的。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推测想象,为什么就不允许学生们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呢?
学生们在这场质疑辩论中,热情高涨。大家分析了松油、苍蝇、蜘蛛三者的关系,领悟了琥珀形成的重要原因。更可贵的是:他们走出了课本的局限,并向权威的课本发起挑战。这种大胆的质疑。出色的求异创新思维,挑战权威的精神,将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自信心和强烈的探索欲。
8.激情在燃烧
学生是带着情感去学习的,而课文中也蕴含着真情。所以,教者就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课堂。用真心去体会文中的真情,移情入戏,并且自然强烈德把自己的情感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方式表现出来,以感染学生,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情感共鸣,进入欣赏、回味、想象和再创造的无穷乐趣中。
总之,“人人为创造之人,时时为创造之时,处处为创造之地。”师生紧紧抓住兴趣,上下同心、同乐、同创造,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天堂”,变成老师工作的娱乐场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