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红
【摘 要】《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新的《音乐课标》中的个别性质与理念,引发了我对音乐常规课教学设计新一些新的思索,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实现美育这一特点,我感触颇深。
【关键词】音乐课;教学设计;新课程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渠道,音乐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把握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音乐课程的设计,应正视这一客观的学科规定性,正确处理课程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所应达到的标准,根据学生实际认知能力,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学习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所以,教师们要研读教材,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在重难点的学习解决中,注意知识的层层递进性和前后课堂教学的衔接性。例如在学生的演唱能力学习中,是让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欣赏课教学中,先感受独唱、领唱、合唱的美,再学习演唱齐唱——轮唱——合唱,这样由浅到深的进行。学生的听辨能力也是由生活中的事物逐步过渡到对音乐作品的辨别,例如对音的强弱的认识,是先通过老虎的叫声和小花猫的叫声进行对比认识,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认识到音有强弱关系,有了这样的认识,再过渡到对音乐欣赏作品中强弱关系的辨析,和自己演唱时对歌曲强弱的处理,使我们的音乐更美,更动听,这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所以,在解决重点中,结合美育方法,可以使我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有兴趣。
二、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
教师在新的课程设计中,要转变陈旧的观念,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渗透美育教学。例如,在新课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观看视频图片、欣赏片段音乐、故事式、谈话式、猜谜式、提问式等营造或优美、或风趣、或愉快、或神秘的美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应注意优美大方,特别是老师的范唱,要做到发声方法正确,演唱时旋律要准确,对歌曲要有处理,做到声情并茂;如果确实天生五音不全的,建议用录音代替老师的范唱;还有老师的表演动作示范,尽量做到优美协调;老师的范奏,尽量做到流畅自如,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美,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取得较好的美育效果。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为此,《新课程标准》对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教学领域,提出相对明确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并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我们除了挖掘情景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与诞生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音乐文化,不同的音乐风格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使学生通过对比,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人音版第十一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芬芳茉莉”中,除了学习合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外,还欣赏《图兰朵特》中的《东方升起月亮》、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并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从而促使学生喜爱我们的中国民歌,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通过这样的音乐主题学习,就到达了我们想要的美育目的。
三、巧用音乐课程评价,促进课堂审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新课标》指出的几种评价方式各有所长,如果能巧妙而全方位地运用在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上,可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在评价导向上应蕴涵人文精神。音乐新课程所倡导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关注学生自身的进步,对其个体的反应给予爱护与反思,尊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反映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良好的教学与评价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还提供了关注、尊重与欣赏他人表现的空间。让具有层次差异的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得到鼓励,从而最大程度使每一位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得到挖掘与开发,也即提升学生自身美的品质。
其次,在评价指标上注重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审美感受的动力,也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学的评价,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指向,这是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特征之一。音乐情感的形成需要音乐教师的长期引导和培养,情感培养对学生理解、表现音乐和终身热爱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具有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无直接的联系。如:有的学生“五音不全”,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水平一般,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却能表现出积极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因此,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只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技能、技巧掌握多少,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感悟和创造力。学生的情感培养应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指标。同时学生的学习与音乐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指向也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情感的评价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通过这样多形式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评价对美育的促进功能,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美育水平与能力,达到较好的美育效果。
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评价过程与结果。在我参加的多次教研课展示中,发现有个别年轻的音乐教师,只关注了评价这一环节,没营造出好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评价的过程。评价过程可以是学生能力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相互查漏补缺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别人,虚心地学习别人在音乐课中的优秀表现,大家共同进步,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对评价结果的公示也是很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地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个别年青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评价的开始,最后结束时,却没有对评价结果公示,造成学生对竞争过程由期望到失望的心理转变。所以,关注评价过程与结果,是提升学生美育水品重要途径之一,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付雨.读写算(教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