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中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一、让学生动手尝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遵循从直观认识到抽象概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要利用数学问题案例的生动概括性,设置出囊括教学目标要义、体现能力培养要求的问题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案例、解决问题案例的过程中,享受到“劳动”的乐趣,获得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如“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选取建系方案,让学生动手,尝试推导:
以过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
设|F1F2|=2c(c>0),点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P={M|
|MF1|+|MF2|=2a}(称此式为几何条件),
∴得+=2a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让椭圆生动灵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椭圆的内涵和外延。在探析解答环节,通过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中生在学习探知的过程中,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充满能动的探知、求索情感。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环境的设置上,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引发学生主动探知、能动探析的情感。如在“排列”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以及学习难点“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内容,在排列概念定义新知内容讲授前,设置了“某班的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学习教学用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古今中外名著。
(1)如果从这两层书架上任取1本,有多少种不同取法? (2)如果从中任取学习教学用书和古今中外名著各1本,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等问题,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逐步启发诱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到排列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激活学生主动探析的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让高中生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精细化的问题,逐步增强学生思考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在理解,认识问题时要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做到概念清晰,判断准确,推理有据,它反映了思维活动中的严谨和缜密程度。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有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将概念理解的难点分解到每个小问题上,化抽象为具体,由问题指引学生进行全方面的理解,使学生的概念构建层次化,思维活动缜密化,准确,清晰地理解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例如,函数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编排上,映射的概念在后,函数的概念在前,所以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函数的概念都遇到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一:在函数概念中,对A,B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前提要求?问题二:在对应法则下,对集合A中的元素提出了怎样的严格要求?问题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这三种对应关系中,哪些是函数能满足的对应关系,为什么?问题四:B集合是不是函数的值域?B集合和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函数的概念是高中学习数学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从不同层面理解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建立起对它立体的理解,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四、分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所以要想完成拟定的教学目标,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他们都能学到东西。在授课时,以第二类的学生作为基准,同时兼顾第一类和第三类的学生。恰当安排这三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使他们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从易到难,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使第一类的学生能“吃得下”教学内容,第二类的学生能“吃得好”,第三类的学生“消化殆尽”。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了6个问题:(1)什么叫函数?映射?(2)如何理解“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3)如何理解“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4)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5)请从映射的角度给函数一个定义;(6)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在这6个问题中,前面两个问题是属于基础知识范畴,我要求第一类的学生务必掌握它们;中间两个问题属于中等程度的知识,要求第二类的学生能“吃透”它们;最后两个问题难度稍大,我要求第三类的学生掌握它们。通过这样的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2]梁长苗.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