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简评

2016-05-14 06:55范文锐
文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于漪教学目标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师的教学预期,也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于漪老师经典的教学设计《拿来主义》在目标设计上明确清晰、思路流畅、略有疏漏,总体而言比较符合教学论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于漪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一.于漪《拿来主义》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于漪《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简评

首先是语文知识目标,也就是加涅所谓的言语信息,奥苏泊尔的概念学习,布鲁姆的事实性知识,其本质属于安德森陈述性知识的范畴,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也就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实、事件、态度等。[1]23《拿来主义》是一篇短小精炼的议论文,信息量很大,文本教学涉及了人物知识——作者鲁迅、梅兰芳、尼采;事件知识——《且介亭杂文》由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事件(闭关锁国、古董展览等);事实知识——列强对旧中国的经济输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概念知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论证方法;符号记忆——还包括字音字形: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等。于漪老师去繁存简,将语文知识目标提炼为“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遗憾的是于漪老师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知识把握不够精确,尤其是文章的写作手法知识讲解较为模糊且有偏差。杂文属于议论文的一种,理解议论方法应该是教学目标中应该明确的部分。于漪老师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目标概括为“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即为对比论证),诚然她做到了,体现在第一课时中对“送去主义”实质及危害的讲解。但她忽略了文章中另两种精彩的论证手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这两者化抽象为具体,又委婉地跨越了当时语境的表达障碍,应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于漪老师既没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其讲解也较为含糊。课文第八节用穷青年继承老宅子来比喻国人继承传统文化,讲述了面对传统文化的三种不同态度:使用、存放、毁灭。可以归纳为比喻论证。对于课文第九节的内容知识把握有误差,在教学目标中将论证手法简单的归结为比喻修辞是不恰当的。第九节中“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的解读多年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被误解为比喻修辞或者比喻论证,这里存在明显额逻辑漏洞。既然是比喻修辞,“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为喻体,那么本体是什么?通常人们会解读为:“鱼翅”为文化遗产的精华,“鸦片”和“烟枪”是糟粕,但也有有益成分。简单归类为精华和糟粕,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定义为糟粕,何来有益成分呢,定义和内涵相互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作者列举的四种事物是否具有比喻义,是否起到了比喻的作用。这样贴标签式的解读明显是对概念的教条化,受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实际上“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类比了三类事物,也分别对应了三种态度。一是“拿来使用”类:鱼翅——类比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的部分,因此可以放心“吃掉”;鸦片——类比文化遗产益大于害的部分,不必“摔在茅厕”而可以“送到药房”;二是“或存放或毁灭”类:烟灯和烟枪——类比文化遗产中害大于益的部分,可以“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大可以毁掉”;三是“必须毁灭”类:姨太太之类——类比文化遗产中有害无益的部分,要毁灭的自然是造成姨太太的制度。[2]276为什么是类比论证,而不是比喻论证,都值得学生深入思考或者进行讨论。

其次是语文技能,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其行为表现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于漪老师的《拿来主义》教学目标设计主要侧重于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在目标表述中表述为:“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在阅读与鉴赏技能方面,于漪老师并未形成目标表述,但在教学设计上表现出丰富的语文技能教授,比如阅读课文、背诵课文、以及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等等课堂上均有体现。在写作技能上于漪老师强调得更多,比喻、讽刺的语言风格将一贯逻辑严谨、态度严肃的议论文变得有生命力,活泼生动又不失犀利冷峻的态度。这确实是文本的最大特点,也是鲁迅文章显著的风格特征。遗憾的是像这样的一篇思想深刻又极具个性的文学文本,在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是再好不过的机会了,于漪老师的语文技能设置缺少了口语交际能力的部分,虽然课堂教学过程有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但在目标上未能体现。

再次是语文策略知识,即关于语文运用和学习中如何认知、如何学习的知识。[3]17非常遗憾,于漪老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相对缺乏语文认知策略目标。虽然在她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到语文教学策略的教授或是潜移默化,但她未能形成目标意识,错失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运用这些语文认知策略的机会。也许作为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做到不拘小节、成竹在心,但对于后生晚辈而言,一份完整、细致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实践的依据,也是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标准。在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具有典范意义的阅读认知策略——关键词法。这种认知策略的教授源于于漪老师对课堂效率的追求,对高二学生有一定语文阅读技能的学情把握,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准确的体会到鲁迅杂文的理趣——对现象的高度抽象化、议论的形象化、行文的逻辑化,从而使文章形神兼备、风格独具。因此本文的关键词和关键概念的学习将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突破口。虽然于漪老师身体力行的关键词法是合理的、高效的认知策略,但在教学目标上未能体现。在注意策略方面,于漪老师通过提问关键信息,通过问题串联课堂的阅读教学可以概括为探究式学习,先让学生思考题目“拿来主义”;后按照行文顺序,依次提问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案例以及危害是什么;为什么要区别“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批判了“拿来主义”的哪三种错误倾向;应如何正确地采取“拿来主义”。这些问题符合文章的思路,逻辑清晰,但是对于这样的策略性知识,教者未能形成目标意识。

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漪老师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是十分明确的,目标具体表述为:“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体现了她多年来践行的教学育人观和教育的生命意识,将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修养和人格是她一直强调的教育意义。因此她将课文当作指导学生阅读其他中外名著的教材,帮助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辨别意识和鉴赏能力。

该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制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多维化。在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分目标,涉及了语文知识目标、语文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但其中缺少了语文认知策略目标。教学目标设计,面面俱到是不切实际的,于漪老师能够兼顾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习得,考虑得相对比较周全。

第二,重实效。于漪老师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表述都极为简洁,相比部分年轻教师的长篇大论的目标制定,于漪老师的目标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看出于漪老师对于课堂效率的追求。简明扼要的目标制定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方便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价。

第三,层次性。于漪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分为两个层次,即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两条,分目标即为两个课时开头的教学要点。分层的目标设计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先从“送去主义”入手,再去认识“拿来主义”,循序渐进,较为科学合理。

第四,轻方法。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于漪老师的目标制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阅读教学方法未能在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方法的忽视不利于长期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关键词法以及把握文章的逻辑链,包括问题串联的探究式学习在目标表述中相对缺乏。

参考文献

[1]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解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介绍:范文锐,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指导老师:侯宏堂)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于漪教学目标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