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云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日常生活 数学应用能力 课外实践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知识的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一下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中,可以采用“说一说、分一分、换一换、玩一玩”等多种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人民币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编例题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编制出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例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比如喝牛奶是学生经常经历的,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时,我以“学生搬牛奶—排牛奶—奖牛奶”为教学主线,围绕教学目标改造教材,解决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借助生活中的原型理解概念
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数学尽管概念比较抽象,但它却是以生活实际现象为基础,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应重视从实际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概念。如教学“千克的认识”这一课,“千克”这一重量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师可先用秤称1千克重的实物,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称1千克的橘子、苹果或沙子,来感受1千克究竟有多重,这样学生对1千克就有了触觉表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约重1千克。于是,学生借助实物对1千克所代表的实际重量有了一个亲身感受并建立了概念,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教授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讲授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发现数学应用的能力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的独特性,教师单纯的理论灌输,往往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他们对于听故事却是十分乐意的。寓知识于童话故事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例如,讲《大象运木头》,让学生学会乘法;讲《动物运动会》,让学生学会统计知识……这些故事既可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上课时除了提供丰富的内容外,还应注意呈现形式的开放,以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例如,二年级下册“你能跳多远”活动的设计,首先呈现出用什么方式才能跳得远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不同跳法的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做出判断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这种以着眼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特别受学生欢迎。
(三)建构言语思维,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发展思维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化为认识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地将经验和规律表现过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综合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运用准确言语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这样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加强课外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华罗庚先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的魅力。然而要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概念,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多开展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在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喜欢上数学并善用数学。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起他们热爱数学,乐于实践的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5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