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克东
黄曲霉毒素B1是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严重影响人体身体健康,监测和防控黄曲霉毒素B1是粮食储存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研究龙岩市特定两个粮仓内稻谷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粮仓内不同层、不同点,稻谷的分布不均匀。通过实验对稻谷储存降低黄曲霉毒素B1含量提供依据和保障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温度湿度的变化都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危害最为严重。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且其致癌性是二甲基亚硝铵70倍,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简称IARC)确定为Ⅰ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进入人体内,可引起人体肝脏出血,脂肪变性,甚至导致肝癌发生,因此我国在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中,对玉米、稻谷、大麦、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B1有严格的限量值。为进一步了解稻谷储存及加工对稻谷中黄曲霉毒素B1的影响,加强对稻谷储存过程中品质的控制,选择龙岩市永定区排头两个仓进行黄曲霉毒素B1分布研究(以下黄曲霉毒素B1简称AFTB1)。
试验材料
试验仓1号现有库存粮食245T,2013年9月入库,入库等级为3等,早籼稻谷,2015年6月AFTB1为5ug/kg。
试验仓2号现有库存粮食217T,2013年12月入库,入库等级为3等,晚籼稻谷,2015年6月AFTB1为8ug/kg。
试验方法
扦样点设置。把每仓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以A、B、C、D均等分为3列、1~3四行划分为9个区域,共27个区域,布27个扦样点。位于上层的扦样点在粮面下30 cm处,中层扦样点在粮面高度的中部,下层扦样点在地面上30 cm,为保证代表性,每扦样点取试样3kg。同时,考虑特殊区域,对每层靠近墙的区域均在离墙1m的地方扦取;对处于墙角的下层扦样区域在离墙角30 cm处扦样,下层扦样区域的扦样点经过测量位于通风道上方20 cm处,扦样分布区域分布图见图1。
扦样采用吸风式扦样器。按照布点要求,在规定位置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先将扦样探管打至规定的深度,弃去探管行进中吸出的样品,采集该深度的稻谷样至所需量为止。扦取的样品及时装袋密封编号。
试样处理。把样品混合均匀,称取100g样品粉碎过20目筛,称取20.0g粉末,加入250ml具塞锥形瓶中。用移液管移60ml三氯甲烷于具塞锥形瓶中。150r/min振荡30min。静置片刻,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于小烧杯中。快速取12ml滤液于蒸发皿中,水浴通风保持65℃烘干。分别用0.8ml、0.7ml、0.5ml20%甲醇--PBS将凝结物洗涤至加塞小试管,加盖振荡后静置待测。用酶标板洗3×3min后,加抗体抗原反应液130ul/孔,37℃,2h。酶标板洗3×3min后,加酶标二抗100ul/孔,1h。酶标板用洗液洗5×3min。加底物溶液加25ml底物缓冲液加37ul30%H2O2,100ul/孔,37℃,15min,然后加2mol/LH2SO4。以终止显色反应,酶标仪490nm测出OD值。同时测定粮仓稻谷水分,1号仓平均水分为12.1%,2号仓平均水分为13.3%。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分析。(1)试验1号仓AFTB1含量分布见表2,总平均结果为5.1ug/kg,与去年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试验2号仓AFTB1含量分布见表3,总平均结果为8.2ug/kg,与去年检验结果基本一致。(2)试验1、2号仓不同点AFTB1含量存在差异性。试验1号仓AFTB1含量分布2.0ug/kg~8.8ug/kg;试验2号仓含量分布6.2ug/kg~9.8ug/kg。从仓内粮层看,上层、中层、下层AFTB1含量存在差异性,中层AFTB1含量高于上层、下层,同时靠近墙的稻谷AFTB1含量高于其他部位。(3)试验1、2号仓稻谷的AFTB1均未超过国家标准10ug/kg。
结论
试验1、2号仓稻谷的AFTB1含量分布不均匀与稻谷储存环境及入库质量有关系。稻谷水分含量越高,稻谷AFTB1含量相对也会越高。稻谷储存温度越高,稻谷AFTB1含量相对也会越高。因此既要从稻谷收储把好源头关,也要做好稻谷储存过程的环境控制,保证稻谷安全。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