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口语中的体现

2016-05-14 18:54刘友春李娜许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第二语言口语

刘友春 李娜 许辉

摘要:为了考察第二语言口语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母语负迁移现象出现的类别和频率,从而为制定克服母语负迁移策略,提高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选取65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了他们英语对话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口语中,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表达上。其中,语音的负迁移是造成中国式英语口语的最大原因。本研究对第二语言口语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第二语言;口语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12003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在学习者从母语(L1)到第二语言(L2)过渡的发展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1]。因此,第二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规则和特点,努力使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建构产生促进作用,尽量减少或避免母语对其产生阻碍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人们之间交流方式的转变和发展[2]也使得人们对第二语言的要求变得更高,超越了传统对读、写的要求,而变成了对第二语言的听、说这类交际型应用要求[3]。流利的口语是对第二语言的终极要求和目标之一[4],因此,本研究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口语特点,在分析对比母语和第二语言规则和特点的基础之上,总结母语影响在第二语言口语中的体现,从而得以尽量避免母语对第二语言口语产生阻碍,构建第二语言流利口语。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口语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口语中出现的次数和频率?

二、研究设计

1变量操作性定义

迁移(transfer)本是心理学用语,指的是学习者把以前的学习中得到的规律和技巧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习者把母语的规律和原则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这就是母语迁移(mother language transfer)[5]。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6]。其中,一部分母语的规律和原则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可以加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起作用是正向的,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母语的部分规律和原则不适用于第二语言,如果学习者把这些规律和原则照搬到第二语言的使用中,就会导致对第二语言不恰当或错误的使用发生,其作用就是负向的,叫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7]。

2受试

受试为某本科院校6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 来自3个学院6个专业,专业跨度较大,包括文理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其英语熟练程度各异, 母语皆为汉语;从地域来讲,这些受试来自全国十八个省、自治区,基本涵盖全国的各个方位;从年龄上看,他们的年龄处于18—21岁之间;从性别来看,男生32人,女生33人, 男女生人数基本一致。由于本次研究对受试的配合程度要求很高, 所以选择受试时研究者没有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 而是采取征召志愿者、自愿参与的方式。

3工具

诱发受试第二语言口语产出的工具为一系列测试话题,内容涵盖日常问候、电话订房、商场购物、柜台结账、旅游问询、工作面试、参观访问等。这些话题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有利于诱导受试的口语产出。

4数据收集

受试有三分钟的时间熟悉话题的内容,准备话语的产出。受试的口语样本通过数字录音笔收集,然后转移到计算机上,保存为声音文件,以便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者根据样本的长度(超过2分钟的为有效样本)从65份样本中挑出有效样本,再从有效样本中随机挑出30份样本。

5数据分析

对于收集的声音样本,两名研究者各自统计出多个声音样本中出现各类母语负迁移的次数,首先确定其记录结果具一致性后对其结果取平均值, 并用统计软件SPSS13.0计算出其出现的频率和比例。得出的结论用于考察母语负迁移的各种体现对第二语言口语的影响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口语上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表达几方面,其中,语音上的负迁移是造成“中式英语口语”的最大原因。下表为样本中受试口语测试中母语负迁移各类现象出现的总次数。

口语测试中体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类别次数百分比语音18144.5%词汇12430%句法8921.9%表达122.9%总计406100%1语音

主要体现在发音不准确和发音规则不使用或使用不正确。汉语拼音为汉语发音音素,虽然汉语拼音参照了国际音标的发音系统和英语的发音规则,但是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级英语的发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忽视这些不同,把汉语的发音规则照搬到英语发音中去,即造成了语音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元音发音部位不正确而引起发音不准确。一些受试在发英语元音时,由于受到汉语元音发音部位的影响,不自觉地将英语中的后元音发成中元音甚至前元音。例如[u]音,在英语中,这个音有短元音和长元音两种形式,它们都是后元音,发音时不能撮口,但是在汉语拼音中,这个音却是前元音,发音时需要撮口,二者发音部位有较大不同。再比如[i]音,在英语中是一个前元音,但汉语拼音中的发言部位却更靠前,几乎由舌尖带出。所谓的“中国口音”,这个音的“罪责”最大。发音部位不同对语音的听觉效果影响巨大。英语的后元音比重较大,所以英语语音听起来浑厚有力、音域宽广,而汉语元音发音部位靠前,所以汉语听起来轻柔纤细、音色单调。

(2)发清辅音时让声带颤动,人为地增加元音与独立辅音配对或省去最后的辅音。汉语发音字正腔圆,汉语的发音体系中没有因声带不颤动而不发声的音,但英语中却有清辅音,发音时声带并不颤动,仅有气流的流出。因此,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受试在英语清辅音的发音过程中不自觉地震动声带,发出声音。例如,将[p]音发成汉语的p(泼的声母)。再者,汉语的语音体系中没有独立辅音,所有的辅音必须与元音配对组成音节,而英语中却存在大量的独立辅音。因此,当一个英语单词以独立辅音结尾时,一些受试习惯于增加一个轻微的元音与之配对,尤其在浊辅音结尾时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例如,like,发成laiker。另一种极端的现象就是干脆吞掉最后的辅音,例如,food,直接念成foo。

(3)对个别辅音发音困难。英语的辅音,对绝大多数受试来说不存在发音困难,但也有少数地区的受试在个别辅音的发音上有难度,尤其是汉语拼音中没有相同的却有相似的辅音。例如,th音,时常将此齿音发成[s],一部分受试把辅音[r]发成“日”字的声母音,还有些南方地区几乎完全忽视[n]和[l]音的区别,这是由于他们的方言中[n]音完全被[l]音所取代。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受汉语发音的影响。

(4)缺失或不恰当的连读(liaison)、缩读(contraction)、弱读(reduction)和失去爆破(loss of plosion)。汉语的每个汉字的发音都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单个汉字的发音和它在短语中、句子中的发音是没有变化的(多音字除外,例如“一”字在“一个”和“一生”的发音不同,“乐”在“快乐”和“乐器”中发音不同)。因此,一些受试往往喜欢尽力把每个单词的每个音都发得异常清晰,这种把汉语发音特点强行转移到英语发音的做法往往造成英语发音的怪异。英语发音中的连读、弱读和失去爆破都是汉语发音没有的现象。受汉语发音的影响,一些英语基础差的受试往往忽略了连读、弱读和失去爆破,而大部分受试不能全面地正确掌握英语连读、弱读和失去爆破这些发音规则和技巧。例如,Can I help you? 应该连读,big boy, what time 应该失去爆破; discussion 后面的清辅音要浊化,一般来说,实词(动词、名词、副词)要重读,虚词(介词、代词)弱读。

(5)语调(Intonation)缺少起伏,多用降调。各种语言的语音有着共同的物理属性与生理属性,人类使用不同的语调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思想与情感[8]。汉语有语调(句调)和声调(字调)。声调仅用于单个汉字的朗读,汉语的语调并不是独立于字调之外的语音变化,而是字调与句调的复合体[9]。英语没有字调,但有重音(stress),感情的表达更多靠的是整个句子的语调[10]。英语作为语调语言,其语调较汉语更为重要,涉及问题更为复杂。Fries甚至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怎样说。”[11]但很大一部分受试说英语的时候,受汉语语调的影响,多用降调,缺乏英语语调起伏的变化。缺乏语调变化的陈述即使能让人听明白,但其内容表达却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迅速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另外,使用不当的语调还会引起歧义,让听话人感到疑惑。

2词汇

(1)搭配不当。汉英两种语言里的搭配尽管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却也有很多不同。搭配不当是汉语负迁移在英语中很常见的表现。例如,see在英汉词典里的释义为“看”,受试的口语里会出现“see a football game”“see TV”, 而在英语里,正确的搭配为“watch a football game”“watch TV”。再比如,汉语里说“这衣服价格太贵”,而在英语里,“price”(价格) 只能和 “high”(高)、“low”(低)搭配,不能和“expensive”(贵)、“cheap”(便宜)搭配。

(2)误用词性。汉语的词汇没有严格的词性,而英语词汇有着严格的词性,不能随意更改。绝大部分英语词汇的词性以后缀相区分,例如名词有名词后缀,形容词有形容词后缀。故而词性的混淆和误用在受试的英语口语中时常出现。例如,his succeed, her complain 都是动词误用做名词,正确的说法应该是his success, his complaint。

(3)名词的可数和不可数误用。汉语没有规定名词的数,但英语里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却是确定的。受试偶尔会忽视熟悉名词的单复数,而对不熟悉的名词的单复数感到迷惑,常根据自己的汉语思维来判断英语名词是否可数。例如,同样是“建议”,“advice”不可数,“suggestion”却是可数,常常被中国的受试误用。

受试在词汇上的负迁移还体现在错误造词(例如把“隐形眼镜”说成“invisible glasses”)、分不清词汇的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这两点上。

3句法

(1)时态错误。汉语的动词不直接体现时态,但英语的动词却有时态之分。研究发现,受试受汉语的影响,在口语中常无意识地用错时态。

(2)常省主语。汉语句子的结构比较松散,两个完整的句子可以直接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句而不需要连词的联结,因此汉语里存在大量的无主语的句子。但英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紧密,除了祈使句,每个完整的句子都需要有自己的主语。一些受试将汉语里的习惯带到英语里,造成大量无主语的英语句子。

(3)不习惯使用被动语态。汉语里的被动语态并不多,即使出现也不一定有明确的“被字句”,例如,“他挨打了”,但英语里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却比汉语高得多。统计表明,受试口语里的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极低。这显然是受了汉语表达的影响。此外,受试口语里的句法负迁移还体现在错误的排序(例如,作状语时先时间后地点、大地点在前小地点在后、多个形容词做前置定语时排错序)、连词的使用画蛇添足(例如,出现“because...so”“although...but”的表达)以及所有定语的都前置。

4表达

语言不仅包含着该名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8]。在两种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彼此由于不了解而常产生误解。

(1)在表达内容上,常出现不恰当的话题。汉英两种语言在交际话题上各有自己的偏好和禁忌。一些受试因客套而寒暄,殊不知国人眼里没有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常让欧美人信以为真而引起尴尬。另外,对于交流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受试依然因不甚了解而犯错误。

(2)在表达方式上,常过于迂回、委婉、谦虚。一些受试讲话先铺垫、旁敲侧击,等时机成熟再引出自己想说的内容,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直奔主题;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受试常常以委婉的方式提出;受试也常表现出谦虚,不善于赞美。这些现象的出现原因很明显是因为受试不自觉地把汉语交际的习惯带到了英语交际中。

(3)对成语、谚语、习语、俚语的误解或表达不地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成语、谚语、习语、俚语这类特殊表达承载着各自语言的历史与文化,这正是语言的精髓,也是一种语言得以地道表达的难点所在。例如,受试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表达成“as ants on the hot pan”就成了典型的让English native speaker(母语为英语的人)也听不懂的“中式英语”,因为他们会说“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或者“get/have butterflies on my stomach”。

四、结束语

本研究考察了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口语中的体现,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母语负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口语表达的主要原因,在此研究中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文化四个方面;(2)所有负迁移现象中,语音所占比例最大(44.5%),其次依次为词汇、句法和文化;(3)在语音负迁移现象中,元音发音不标准和缺失或不恰当的连读、缩读、弱读和失去爆破所占比例最大(各15%);(4)在词汇负迁移现象中,搭配错误所占比例最大(9.4%);(5)在句法迁移现象中,时态错误最常见(8.3%);(6)虽然在表达上的负迁移现象所占比例最低(2.9%),但我们不难看出,表达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母语负迁移的重要原因,并深刻地影响着第二语言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因条件所限,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样本从同一所学校产生,不能代表全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二,由于话题多为日常话题,较少涉及叙述及议论,因此本研究中的英语口语恐怕不能代表所有情景下的英语口语。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高一虹.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学习和教育:“外语”与“二语”疆界的打破[J].中国外语,2012,(4):1,33.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Lennon P. “Investigating Fluency in EFL: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Language Learning, 1990,(3):387—417.

[5]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M].Ann Arbor: Universiti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6]Ellis, Rod.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7]Travers. R.M.W. Essentials of Learning[M].New York: Nacmilian Publishing Co. Inc, 1977.

[8]Gussenhoven, Carlos and Haike, Jacobs. Understanding Phonolog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9]罗常培.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Roach, Peter.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M].Cambrige: Cambri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Fries, Charles C.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1952.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第二语言口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口语对对碰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