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

2016-05-14 18:22陶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必要性传统文化

陶莉

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英语教材作为学习的典型输入性材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任。比较民国与现代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可以发现当今英语教材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配置不足。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必要的,我国英语教材中包括的传统文化应该具有多样性,分布也需均衡,应增加显性地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的内容。为此,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做出更明确的规定。

关键词:英语教材;传统文化;必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6803

传统文化是指民族文化发展中积淀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某种习惯的程式,它既有历史传统的积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1]。本文的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的交际理念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交际过程中不考虑语境、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只会说出某种语言里的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那么这个人无外乎是一个机器人。”这表明英语学科不但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

一、民国与当代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比较

1比较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英文读本文法合编》(以下简称《新学制》)[2]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目标)Go for it》(以下简称《新目标》)为研究对象。

《新学制》是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由无锡村前胡氏胡雨人之子胡宪生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材,被当时绝大多数中学采用。这套书共计3册,初中三年一年学习一册,其中第一册80课,第二册70课,第三册70课。

《新目标》(修订版)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联合编写的一版在全国广泛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共计5册,包括:七年级上、下册(上册9个单元、下册12个单元);八年级上、下册(各10个单元);九年级全一册(15个单元)。

《新学制》这套自编教材是国人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的产物,《新目标》是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情况后修订的。虽然年代不同,但是两套教材的大背景与教学目的相差不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由于两套教材在编排和容量上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两套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完善初中英语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配置提出参考性建议。

2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分类及呈现方式

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有一定的难度。2012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文化定义为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这一表述中就可以看出,英语教学中以目标语言文化输入为中心,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忽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分析,上面的定义并不够全面具体。研究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为10个经典板块,分别是:舞台艺术(戏剧、民乐、戏曲等)、笔墨艺术(文房四宝、书法、国画等)、建筑艺术(亭台楼阁、四合院等)、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传说等)、饮食文化(中餐、小吃、茶艺)、节日习俗(传统节日、民俗)、名胜古迹(长城等)、服饰饰品(传统服饰、饰品)、修身养性(太极、中医等)、思想意识(儒道佛、传统道德观)[3]。两套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分别如表1、表2所示。其中,“章节”表示在教科书中第几册第几课,如《新学制》的11表示第一册第一课;《新目标》的7A表示七年级上册。

通过表1、表2的对比可以发现:首先,在文化类别上,《新学制》中包含的中华文化类别多于《新目标》中的文化;《新目标》中关于舞台艺术、笔墨艺术、服饰饰品和修身养性

阅读材料服饰饰品修身养性思想意识9 Unit6孔子、曲阜选词填空的文化类别均未涉及。其次,在内容分布上,《新学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分布比较均衡,各个文化板块涉及内容相当;而《新目标》中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饮食文化和名胜古迹、建筑艺术上,而其未修订前的七年级上册第9单元中涉及到京剧的阅读材料被删,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中介绍传统中医的内容被删。最后,在呈现方式上,《新学制》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文学艺术、饮食文化、修身养性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篇幅较长的课文阅读的形式介绍的;笔墨艺术和名胜古迹的内容是以写作书信和诗歌的形式传递的;节日习俗的内容是以汉译英的练习方式呈现的。而《新目标》中只有名胜古迹的一种是以阅读形式呈现;建筑艺术和文学艺术以图片加以展示,饮食文化和思想意识是以练习的方式展现的。其中,关于舞台艺术和服饰饰品的文化内容,两套教材均未涉及。

3教材中传统文化显性传播的内容

培养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英语教材中直观明确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和活动,有助于学生文化传播意识的养成。因此,对两套教材的传统文化显性传播的内容进行如下的统计对比。

通过表3,可以发现两套教科书中显性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所差异。从内容分布上,《新学制》中明确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历史地理、节日习俗、礼仪文化、文学艺术的内容,而且这些知识分布较为均匀,每册中都有所涉及。而《新目标》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总结起来只包括历史地理、礼仪文化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的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里。

在文化内容上,《新学制》的文化内容比较具体,比如中国的端午节、汉字、传统礼仪等。在第二册的Lesson19中,课文以汉字“松”的组成开篇,“松”是由“木”和“公”组成的,而后引出课文的主题。这样明确地介绍中国的汉字构成,有表3两套教材中传统文化显性传播的内容

《新学制》《新目标》位置内容呈现方式位置内容呈现方式156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以及北京有关的地理知识课文阅读8B Unit6一位外国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哈尔滨)阅读材料162介绍了端午节课文阅读9 Unit9茶的发明阅读材料213 The Pine汉字“松”的寓意课文阅读9 Unit12中国人吃饭的习惯〖〗判断对错219 Better bend than break用英语讲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故事课文阅读〖〗9 Unit13中国的礼物文化阅读材料242 The River中国长江诗歌9 Unit14外裔华人访问故乡(广东地区)阅读材料335 The manufacture of sugar间接介绍中国的气候课文阅读368 Gentle manners礼仪文化课文阅读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用英语的对应表达。而在《新目标》中,文化内容介绍时比较笼统,比如九年级Unit12中对中国人吃饭时的习惯进行判断对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介绍各国生活方式的异同,而课文中大篇幅地介绍了哥伦比亚和瑞士人的时间概念,而中国人的吃饭习惯只作为判断练习出现。这样的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对比、理解。

4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点

《新学制》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别较多,而且大部分类别的文化在三册书中的分布比较均衡,同时,书中明确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次数较多,且有具体的文化现象并运用阅读、诗歌等体裁呈现出来。这样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要看到教材中的不足:同目的语文化相比,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所占比例较少,而且没有涉及中国的国粹京剧、中医、传统服饰如旗袍等。

《新目标》中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饮食文化和名胜古迹上,内容分布不均衡。书中显性传播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多,没有传统节日和传统服饰的介绍,更为可惜的是修订后将原版中有关中医和京剧的章节删除了。这套教材中的文化多数以图片以及练习的形式呈现。但是部分图片并没有配有文字介绍和说明,只是作为孤立的一部分出现的,如:八年级上册Unit1中出现在写作练习中的北京景色(长城、故宫、胡同),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如果不用文字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很难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好,更别说用英语来传播这些传统的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配置插图可以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4],使文化的传达更生动有趣。

二、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初中英语教材中对于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都做了介绍,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几乎没有提到。西方国家的圣诞节(Christmas Day)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与中国的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一样重要。教材中在介绍圣诞节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增加中国人如何过春节的内容,有哪些习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可以使他们知道用英语如何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注意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从而理解、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若只是一味地吸收外来文化,忽视本国文化,那么这种交流就是不平等的,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时教育部也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5]。因此,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存在是必要的,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相信,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的优秀传统与当代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不但会催生中华文明的新生命,而且必将为当代人类文明增添一朵新的奇葩。

3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存在于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还是有弊?事实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语言符号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文化知识通过中文与英语语言的呈现,学生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中西语言构成的区别。在其学习的过程中,在发现中文表达与英语呈现方式的差异时,会激发他们的注意力,在学习过后,自己再表达时会使用合乎所学语言国家习惯的表达,从而更好地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也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有效弥补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建议

1关于英语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配置的建议

通过上文中两套英语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对比,并结合其存在的必要意义,我们在思考英语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所包含的内容甚广。虽然民国时期的《新学制》比现代人教版的《新目标》涉及的传统文化类别更多,但是依旧没有关于传统戏剧、传统医药和传统服饰的内容。《新目标》中更没涉及传统节日、文房四宝、服饰文化的内容。因此,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学习中华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其传统文化意识。

第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新目标》中大部分传统文化内容是以图片或者练习题目的形式来呈现的,这种没有与具体的现象相结合的文化内容,过于空洞,缺乏感染力。而民国《新学制》中,多数文化现象是以长篇的课文阅读方式呈现的,展现给学生具体的文化场景,相对内容更翔实、生动。鉴于此,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亟需改善。如果教材以阅读的形式介绍具体的文化现象,并以图片辅助,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所教单元的主题,对传统文化做出补充,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2关于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建议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在民国时期,1923年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初级中学外国语(英语)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明确规定。而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针对文化意识目标指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五级目标);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八级目标)。”这些对于祖国文化传播是有益处的,但是“理解中国文化”和“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均未指出是具体的哪方面的文化,也没有明确指出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教材的编写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无据可循。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增加了“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五级目标)”的规定,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具体是怎样的文化习俗,还是可以进一步丰富的。课程标准可以明确规定介绍祖国的多种类别的传统文化,以及国内名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学习策略部分时也可以增加用英语介绍传统文化的相关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勇.传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72.

[2]胡宪生.新学制初级中学英文读本文法合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3]姜怡.不可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交流[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2):13—16.

[4]王晓辉.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失衡现象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5]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文件)[S].2014.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必要性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编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