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充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可是很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没有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以写促读,有针对性地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学生阅读的内容、过程和效果教师都难以掌握。认真的学生会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可是有些学生则会投机取巧,滥竽充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也无可奈何。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教师可以进行变式阅读,鼓励学生去写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介绍或者是书评等,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例如学生读过了《鲁滨逊漂流记》《城南旧事》《小王子》等文学著作后可以写写读后感。学生的任务明确了,阅读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从而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和积极性。
二、批注阅读,掌握阅读要点
每一篇课外阅读材料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其中包含着唯美的词语,经典的句子,或者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不能机械地浏览文章,要通过阅读关注到文章中的好词、好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库,从而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并灵活地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把好词、好句或者是好的段落进行批注,以便在接下来的写作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反复地观看、查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批注,比如:好词用五角星标志,好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好的段落在段落前面画上一个三角号……不同的批注使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可以随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从而掌握阅读中的要点。学生学会了科学的批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阅读中的词汇,形成丰富的积累,拓展了思维。
三、分类阅读,增加阅读兴趣
考尔德说过:“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菲尔丁指出:“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我害。”为此,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选择,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很多中学生为了消磨时间喜欢品味不高的书籍,这样的阅读并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材料进行分类,例如书籍可以分为科普类、人物传记类、中外名著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选择。如果学生非常喜欢名人,则可以选择《名人传》《丘吉尔》《居里夫人》等人物传记类的书籍进行阅读;如果学生喜欢科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如果学生喜欢故事,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雾都孤儿》等……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如虎添翼、迅速提升。
四、分层阅读,提高阅读动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同的,教师要通过分层次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的选择。对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阅读,比如《读者》《意林》,使学生先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慢慢推荐《草房子》这一类贴近少年儿童心灵的作品,帮助他们从低层次阅读逐步地过渡到高层次阅读;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具有一定深度的文章来供学生阅读,并且指导学生哪些书籍适合精度,哪些书籍适合泛读,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带来更大的阅读动力,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
总之,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只有学生主动阅读,他们才可以积累语言知识,陶冶性情,实现全面发展。
刘瑾,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