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学锋
国企产能过剩、业绩下滑乃至亏损的重要原因,是公司治理水平落后,如果不补好这块短板,去产能难免会沦为治标不治本。
2016年7月8日举行的一高规格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发言建议,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此前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称,“武钢与宝钢重组工作已启动,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钢铁‘去产能、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015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共亏损645亿元,亏损面50.5%。从去产能的角度,武钢集团、宝钢集团重组是正道。但必须指出,如果不补好公司治理这个根本性短板,去产能难免会沦为治标不治本。
首先是确保政企分开,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企产能过剩,与国资监管机构/地方政府的好大喜功、行政干预、监管不当有关,包括贪恋国企规模、GDP、税收、解决就业等。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邵秉仁称,“我们这十几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没有推进,在某些方面反而出现倒退。垄断不仅没有打破,反而在强化,在所谓做大做强的口号下,实际是拿着国家的投资在盲目地扩张规模,以低效率为代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现在国企,尤其是央企资产负债率,资金回报率,各项指标老实讲与民营资本没法相比,如果长此下去必将掏空国家。”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毛振华表示,现在国企发生大面积的困难,与过去国企改革摇摆甚至局部的倒退有关系,国企能够僵而不死。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之际,国资监管应落实管资本为主,完善考核机制,把国资保值增值放在首位,看重企业做优做强、淡化企业规模。
武钢集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2004年邓崎琳任总经理时,武钢集团年产能900万吨。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局长和邓崎琳谈宝钢集团、武钢集团合并,邓崎琳说时机不成熟,以后再说(后来他认为这含有缓兵之计),对方说“那你看看搞一、两年看看情况再说”。他称,“过一、两年以后,我们就把鄂钢兼并了,昆钢、柳钢也进来了。它们进来后我们就有3600万、4000万的产能了。那宝钢怎么兼并我,它已经咬不动我了。”
再看中国铁路物资(集团)。2009年至2013年,中国铁物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营收从2010年的226.30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71.72亿美元。然而,2012年公司亏损近10亿元,2013年巨亏76亿元。2016年4月,中国诚通集团对中国铁物实施托管。
其次,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决策民主、科学,遏制盲目做大。基础性工作是优化股权结构,而且尽量改革集团股权这个根本。“在央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本来是很好的设想,但现在受产权制度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董事会试点央企中国恒天董事长张杰称,正是央企集团层面没有推行股权多元化,造成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不足。破除一股独大很重要。时任国企泸州老窖董事长谢明称,“国有企业一股独大不是好事,因为一股独大就容易形成政府官本位思想,政府控制企业,把政府的行政行为作为经济的手段,这是企业的悲哀。
伴随股权优化,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是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集团层面,理应率先健全董事会制度、落实董事会职权。正如时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勇所言,“董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决定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成败。”
相应的,激励与问责机制有待完善,这是长期以来国企普遍缺乏的。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之际,应该切实改进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强化对董事的考核评价和管理,对重大决策失误负有直接责任的及时调整或解聘,并依法追究责任,真正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董事会试点央企中国诚通董事长马正武对《董事会》表示,“明确董事会、董事的激励与问责的范围、方式、程度,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规范,这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