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普遍运用有效推动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同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主导教学的角色进行研究。在“导学”角色的定位上,体育教师应发挥好“示导”、行使好“巡导”、处理好“辅导”等角色;在“导学”角色的把握上,体育教师应“引导”好教学兴趣、“主导”好教学节奏、“指导”好教学练习等。
关键词 互惠分组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 导学
由美国体育教育家穆斯卡·莫斯顿(Muska·Moston)提出的互惠分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技术练习上培养了学生的主观意识。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被大量运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是大势所趋,这对教师定位与把握“导学”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对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有关学生的研究不胜枚举,对体育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却未见报端。教学中,体育教师出现了角色淡化、甚至被忽略的现象,这是不应该的,也是急须改变的。因此,在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下,对体育教师的“导学”角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师“导学”角色的定位
1.“示导”角色
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体育教学的独有特点。教师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优美的动作,在脑海里形成整套动作的表象,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初步掌握。同时,学生会感受到体育运动难以阻挡的魅力,收获一种愉悦的心理满足,有利于激发自主学习的浓厚热情。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实践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技术能力分成若干个两人小组,在练习中两人互为观察者和练习者,交替变换角色并互相提供反馈信息。教师不直接和练习者接触,而是与观察者进行语言交流,起到间接指导练习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做动作示范时,要对动作的重点、难点与注意事项进行提示,在肢体和语言的有效配合下,发挥好引路人的“示导”作用。
教师进行动作示范是为了让学生清晰了解动作的技术结构,所以在示范时要精神饱满、节奏分明、动作流畅,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清楚,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外在的了解。同时,动作技术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内在规律的教学方法,将直观感觉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才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和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正常与较慢的速度、完整与分解的技术、讲解与重复的辅助,选择合理的示范面、示范方位、示范角度,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技术动作。在分组练习之前,体育教师还要将观察者应注意的重点环节、关键部分和具体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观察者时有所侧重,向练习者反馈信息时能有的放矢,可促进学生接受理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如何教会学生会看并能看懂示范,在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需要体育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2.“巡导”角色
在互惠分组教学实践中,每两个学生被分在一个练习小组里,成为互助互利、共同提高的一对学习搭档。这时,体育教师转变为统观全局的“巡导”角色,不但要巡视所有练习小组的情况,还要指导存在问题的个别练习小组。在练习小组中,两位学生分别担任观察者和练习者的角色,两种角色在学生中间交替转换。当一位学生做动作练习时,另一位学生就成为观察者,对练习者的练习情况进行观察,负责对练习者进行技术评价,为练习者提供技术反馈信息。体育教师进行巡回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只能与观察者进行交流,听取和分析观察者的评价与反馈信息,通过补充和修正等方法对其进行指导,在锻炼观察者掌握技术的思维能力时,达成对练习者的间接指导,形成一种双重功效的特殊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互惠分组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充分体现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进入分组教学,而个别体育教师却未能较好定位自己的角色,导致有些学生出现了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课堂发生了无序混乱的现象。因此,仅仅让学生进行相互帮助是不够的,教师要把握好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尺度,既不能放任不管、凭其发展,也不要过多参与学生的练习。如过多介入学生的练习,势必会减少学生的练习时间,违背了互惠分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核心精神。若过少地进行巡视指导,定会造成一些不利于体育教学的现象出现,影响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观察每个练习小组的练习情况,把握每位学生的练习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存在,体会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
3.“辅导”角色
在体育教育事业中,体育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重任的专业人员,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体育教育实践的助力器。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和组织,还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的专业技术讲解,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辅助指导和深刻教育。虽然体育教学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日益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方法也在逐步多元与实用化,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辅助指导作用,是始终需要教师本人及其他各方普遍重视的。在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中心,处于教学主体的重要位置,而教师应处理好“辅导”的角色,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处于教学实践的中心,主导着体育教学的一切,“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但难以接受和吸收大量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得到动作练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思维性的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动作练习自主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辅导下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成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两种角色,学生不仅对练习者进行观察与指导,也需要在自身练习中进行自我观察与自我指导。在观察过程中,记录练习者动作存在的问题,与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比较分析,及时向练习者反馈练习信息。观察者若有问题,要主动向体育教师寻求辅导,做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教师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小组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能否对“辅导”角色处理得当,是厘清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体育教师“导学”角色的把握
1.体育教师应“引导”好教学兴趣
兴趣是人们选择某种事物的偏好,是人们对事物特殊认识的倾向,是人们投身其中的原动力。当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可以积极调动他的思考与钻研,充分进行探索与实践。因此,兴趣被现代教学理论看作是教育的内在动因。在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利用的教学时间得到扩展,在分组练习中的自由度十分宽松,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体育教师如能正确“引导”教学兴趣,将会有效契合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宗旨,让学生在小组练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推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可见,兴趣培养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体育教师把握“导学”角色的重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持续参加体育锻炼的源泉。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加之个别教师在语言和态度上的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在心理上对与教师的交流产生恐惧,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活跃性的降低,影响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造成了爱好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和往来日益密切,拥有良好的交流与协调能力十分重要。互惠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自主转换小组练习的角色、自主掌握各自练习的时间、自主反馈练习动作技术的信息。体育教师只有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或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存在共性问题时,才进行动作的纠正与指导。可见,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过程,就是进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练习者与观察者的位置转换,在学与教的角色中产生乐趣,教师在班级与小组之间进行巡导,在课程上与辅导中要始终进行兴趣的引导,让学生不但爱好体育锻炼,还喜欢上体育课;不但可以独自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还能指导他人进行体育锻炼。
2.体育教师应“主导”好教学节奏
运动技能从初学到掌握的过程中,要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等阶段。在泛化阶段,学生根据直观的表象对动作进行了解,但由于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均呈扩散状态,条件反射联系不稳定,动作较为僵硬和不协调。在分化阶段,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对动作进行掌握,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逐渐得到控制,紧张状态和错误动作有所减少,动作较为准确和协调。在自动化阶段,学生通过细节的把握提高动作质量,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更加精确,对动作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加,动作较为熟练和自如。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依次递进、紧密衔接,成为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链条,是体育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脉络,也是体育教师“主导”教学节奏的重要依据。
在体育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对技术动作进入了初步掌握的泛化阶段。互惠分组教学中,每个练习者根据观察者提供的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而观察者在评价练习者的同时,与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也是大脑对动作进行记忆的一次重复,加快了学生对技术能力的掌握速度。在运动技能的掌握中,每个阶段都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这对教师掌控互惠分组教学节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泛化阶段,学生所需时间不宜过长,教师要尽快将教学节奏导入分化阶段,这不但是技术动作掌握的规律所使,也是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中心思想所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分组练习,既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操作,也是分化向自动化顺畅过渡的重要保障,还是教师“主导”互惠分组教学节奏的主要任务。
3.体育教师应“指导”好教学练习
在互惠分组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指导、观察者的点评、练习者的自评等环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的单一性,充分调动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体育教师对观察者的指导,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不能把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简单地看作“放羊式”教学。不但要有计划地进行分组,还要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组轮换等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指导”好教学练习。这样,将教学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将教师能力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摆脱教师“要我练”的困扰,向学生主动选择“我要练”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技术动作相对复杂,对学生力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如滑冰、游泳等项目。有些同学由于初次接触这些运动项目,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在互惠分组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技术动作,还要保护好学生的安全,会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对练习进行指导。同时,互惠分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如何教为目标,这要求教师将指导方式、方法、思路等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让观察者完全进入教师的角色,真正将教师的理念间接传递给练习者。这样能使学生获得认可与赞赏,产生愉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由此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利,推动体育教学目标的较好实现。
参考文献
[1] 顾震.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61).
[2] 杭方华.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模式对提高中学生学习互动能力效果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3] 钱惠文.健美操课堂中引入莫斯顿互惠分组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措施[J].体育世界,2013(9).
[4] 乔金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互惠分组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5).
[5] 王永新.莫斯顿互惠分组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四川体育科技,2012(2).
[作者:俞大伟(1977-),男,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