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的传承与嬗变研究

2016-05-14 04:25郭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体质标准指标

摘 要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新版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本文对修改前后的指标体系从测试对象分组、测试内容的选定、各项目所占的权重比例、成绩综合评定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新《标准》分组更细致、合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监测能力;新《标准》中以能直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身体素质项目为主;新《标准》测试内容固定下来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同年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新《标准》在指标中加入视力检测项目,符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新《标准》提高了身体形态指标的权重,间接促使学生要注重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新《标准》强化了“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

关键词 标准 学生 体质 指标

早在1900年,近代中国伟大启蒙者梁启超先生就提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经典学说[1],热情洋溢的文字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青少年体质却在逐年下滑,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这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雏形,对于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推动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4月颁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简便易行、选择性强,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着选测项目评价指标不完善、替代项目可比性差等问题[2]。2014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几年来发现的问题,于7月18日公布了新版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本文将对修改前后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新《标准》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以便于更好地落实新《标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更好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与内容。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国家教育部网站查阅大量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文献和政策法规,对上述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法规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内容。

(2)对比分析法

对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指标体系及内容上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新、旧《标准》测试对象的分组情况对比

旧《标准》中将测试对象分为四个层次6个组别,即小学层次1、2年级为一个组别,3、4年级为一个组别,5、6年级为一个组别,初中、高中、大学各为一个组别。新《标准》将分组修改为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层次每个年级为一个组别,大学1、2年级为一个组别,3、4年级为一个组别。从结构上看,2014年新《标准》的测试分组更加具体、细致、合理,完全符合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对象按年级划分,相应增加测试项目和提高测试标准要求,更能直观反映测试对象体质指标的变化。将大学划分为两个组别也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大学1、2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开设体育选修课[3]。这样按照新《标准》组别的划分,对研究大学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对学生体质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2.新、旧《标准》测试指标的变化分析

(1)测试指标类型的变化分析

如表1所示,旧《标准》在测试指标的类型中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四部分内容,重点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检测上,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但在运动技能类别上不具备连续性。新《标准》与旧《标准》最大的不同是将指标类型由4个调整为3个,把身体素质测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运动技能与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测试的组织需要更多的人、财、物投入,同时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各种运动技能的基础,因此,新《标准》调整后的指标类型更加完善、合理。

(2)测试指标项目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分析

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整体测试项目增多,并且各年级测试类型更全面,这就要求学生要注重各种身体素质的锻炼,体现出新《标准》“引导学生、促进健康”的内涵。另外,测试项目数量增多也指导着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使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始终围绕增强学生体质的中心、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在测试指标的组成结构上,2014年新《标准》较之2007年旧《标准》变化也相当大。新《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将各组别测试项目统一规定为必测项目(见表1),这也是根据旧《标准》实施几年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更加合理的标准。旧《标准》规定:“选测项目每年由教育行政部门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选测项目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4]旧《标准》的原意是扩大可选择项范围,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行政部门和部分学校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往往选择一些测试项目,几年维持没有变化[5],失去了《标准》的原本意义。新《标准》基于上述问题,除原来的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必测外,把反映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项目直接指定为必测项目,根据不同年龄组别的特点,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锻炼项目,并且得分标准逐年提高,督促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锻炼。同时,新《标准》的实施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新、旧《标准》中增删项目的比较分析

新《标准》针对旧《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删除,这都是与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小学低年级(6~12岁)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不应过早地进行力量训练[6]。因此,把反映上肢力量的投沙包、掷实心球项目以及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项目删除。同样,测试运动技能的项目也没有在新《标准》中保留。初、高中及大学层次的测试指标中,因把引体向上(男)和1分钟仰卧起坐(女)作为必测项目,所以掷实心球和握力测试在新《标准》中删除。台阶实验测试从开始纳入体质健康测试就广受质疑,因其试验指数与耐力跑成绩相关性较低,在反映心脏功能变化规律的最大耗氧量、最大输出量方面不能准确表现[7],故在新《标准》中被删除,选用了800米跑和1000米跑分别作为男、女学生耐力指标的必测项目。唯一遗憾的是1分钟跳绳项目删除,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各地学校采用测试方法标准不一,造成最终数据不准确。如跳绳项目,《标准》要求双脚同时起跳,而有些学校测试时单脚轮换、一跳双摇等都计入个数;二是单体测试时间长、计量误差大,导致时间、人工成本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增加了视力检测,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视力的重视程度。201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占48.81%,农村学生占32.98%;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更高,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分别占84.14%和85.30%。”[8]青少年视力不良率比例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征兵、航天、航海等特殊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将视力检测纳入新《标准》中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明智举措。

3.新、旧《标准》测试指标权重的变化分析

权重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的相对概念,它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9]。新、旧《标准》在各项测试指标所占权重的比例上有所调整,新《标准》中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权重,符合“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精神[10]。身体功能指标(肺活量)的权重由旧《标准》的20%降至新《标准》的15%,变化不大,并且整个纵向比较无变化。

旧《标准》中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指标权重小学1、2年级和3、4年级占80%,5、6年级以上组别的权重占70%;新《标准》中身体素质指标权重统一规定为70%。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标准》在耐力素质设置权重时沿袭要重视学生耐力素质的理念。由于新《标准》将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作为耐力素质的必测项目,看似权重降低了(由30%降到20%),实则测试难度加大了。800米跑和1000米跑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水平。同样,新《标准》还十分重视速度类项目(50米跑)的权重系数,在新《标准》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两个指标就是耐力和速度素质,这与新《标准》要“提高应用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增加效果好、实施性强、简单易性项目”的要求是一致的[10]。

4.新、旧《标准》成绩评定等级的对比分析

新、旧《标准》的成绩评定在两个方面做出修订(见表3):一是同等级的分值发生变化;二是总分结构发生了变化。新《标准》的总分结构由原来的标准分(满分100分)改为满分100分与附加分(满分20分)。附加分要根据学生加分项目的测试成绩超过100分的进行加分处理,满分为20分。小学加分项目为1分钟跳绳,分值最高为20分(见表4);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加分项目为男生1000米跑和引体向上,女生为800米跑和1分钟仰卧起坐,每项加分最高为10分[11]。选取的项目都是可以通过科学锻炼明显提高成绩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促使其主动地参与锻炼,强化了新《标准》提倡的“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

另外,旧《标准》和新《标准》都着重强调“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表面看两者都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新《标准》良好等级分值由原来的75~89分提高到80.0~89.9分(见表3),这就对评优、评奖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体育锻炼上多下功夫,做到全面发展,才能有资格进行各项评优、评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环境是“重文轻武”,新《标准》从国情出发,目的是引起学校、家长、学生的三方共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为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供积极的环境氛围。

三、结论

新《标准》按年级进行分组划分,符合学生身体自然生长规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监测能力。

新《标准》中将不能直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运动技能类指标去除,主要以测试身体素质项目为主。

新《标准》测试项目数量增多,取消选测项目,使测试内容固定下来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同年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新《标准》将旧《标准》中与年龄段不相符的测试项目删除,加入视力检测项目,符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目的明确,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标准》提高了身体形态指标的权重,间接促使学生要注重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同时耐力素质与速度素质的权重在所有指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标准》在成绩评定等级中将良好段的分值由75~89分提高成80.0~89.9分,并在总分上增加了20分的附加分,强化了新《标准》“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大家小集——梁启超集[M].郑大华,王毅,编.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2] 甄志平,毛振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2002.

[4]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北京:教体艺[2007]8号.

[5] 张丽萍,杨雨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

[6] 邢文华,曲宗湖.研究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对改进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1).

[7] 王健,邓树勋.台阶试验质疑[J].中国体育科技,2003(2).

[8] 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示[S].2011-8-29.

[9] 新编现代汉语辞海[M].路丽梅,王群会,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0] 陈伟强,宋小荣.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女生800米跑的解读与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1).

[1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Z].北京:教体艺[2014]5号.

[作者:郭涛(1978-),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公体部主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体质标准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最新引用指标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