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院的“学田”在哪里?

2016-05-14 17:55独渚
醒狮国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田鹅湖官学

独渚

工业文明崛起,农耕时代逐渐远去,“学田”正在成为一个陌生的词。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却是每个时代都要面对的、关乎书院发展命脉的重要议题。

近日,本刊专题记者应邀参加由中国书院学会、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七宝阁书院主办的第六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其中,关于“当代书院的学田在哪里?”主题讨论最为热烈,引起了传统书院研究者和当下书院实践者的深度思考。

所谓学田,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是书院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学田制创始于宋代,一直延续至清末。学田来源一般由皇帝诏赐、官府从官田中拨给、地方拨款购置或私人捐献。

据统计,明代学田,总数在10万亩以上,雍正二年(1724)关内十八省共有学田388679亩,至乾隆十八年(1753),增至 1158600亩。

学田的收入是中国古代书院祭祀、教师薪俸及资助读书人的经济基础,历来受到书院的重视,有些地区的学田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发挥其功能。

而今天,全国近千家现代书院,除少数由企业投资兴办者外,大部分都没有足以保证书院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如何在今天这个时代找到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不违背书院教育原则的新型“学田”成为现代书院发展的关键。

以下专家观点为本刊记者根据论坛嘉宾发言整理:

邓洪波(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学田是书院开办的经费、办学的经费、维护的经费。书院学田古今有别,古代的学田主要是为教学服务,为老师和学生服务,无论是从私人捐助还是官拨的,都是关乎书院发展的重要经济问题,没有学田就差不多没有书院,没有好的书院,没有长久的书院。

现在书院经费来源则差不多是180度调头,主要通过学生学费来解决,但这也是不少书院不得以而为之。如果能够争取不收费和少收费,减少从学生和家长渠道来收取经费办书院,这样对书院的发展才会更好,当然这也是很难很难的,但这对书院的发展有益,也是现在书院努力的方向。

当代书院应该有传统书院的精神,担负文化传承的使命。要清楚书院的价值体系在哪里,要找到自身在当代的作用和位置,清楚自己的精神理念、社会贡献在哪里,在当下的文化担当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开拓落实自己的学田,获得一个更好发展的经济基础,结合书院的理想和当下的现实使书院走得更远。

马一弘(七宝阁书院山长、国际儒学文化教育普及委员会委员):

办今天的书院就不能回避传统书院几个关键的要素,如果不继承传统书院的优秀元素,现代书院一定办不长。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当代书院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书院文化传播和教育的功能。谈到学田问题,七宝阁书院作为现代书院,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当代书院不能仅靠学费收入来办书院。学费收入可以有,但不能依靠它来办书院和发展书院,也不能以投资回报的项目和这样的基金支持办书院,否则就把书院的教育引向一个功利主义中去,就违背了书院教书育人的规律。

但要发展好书院,必须解决“学田”的现实问题,办书院要得到和接受社会上的贤能之士和善道之士的捐助和帮助,同时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支持。因此,要办好现代书院,不能把当代书院仅看成书院,要跳出书院的思维,上升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度看书院。公办是主体,民办是补充,“公学弊则民间兴,民办教育是匡当代教育之不足”。 公办教育是主体、主流,但它存在僵硬、呆板的弊端,民办教育更容易满足社会、家长和个人的需求,同时民办教育有其灵活性、多样性,所以民办教育更有活力。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

古代学田发展过程是有变化的,从原来收粮,后变成银子。学田虽是公田,同时是地方性的公益事业,它带有公益性的成分,不能完全由政府来解决,应该从社会上开拓渠道。

书院要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的空间、找到其位置,可以从文化情结、公共文化服务、弥补现行中小学教育不足找到切入点,从大学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找到社会需求。办书院要把握 “得道多助”的原则,找到现代社会对国学教育的需求,研究书院教育的现代转型。

若练内功,扎根当代,这是我们对现代书院的期望。

任剑涛(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现代书院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路,路走通了学田不在话下,因为现代是一个强调分工的社会,如果我们的书院在教育系统的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有非常清楚的定位,那学田也不在话下。

古代书院之所以有学田,说明书院这个资源是短缺的,所以拨一些田地给它,让它出租,以收租补贴教育。古代书院要依附于传统农业的发展,田是很重要的。现代社会有复杂的社会分工,也有更广泛的社会财富来源。开发现代书院学田,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第一类型:如岳麓书院,有效融入到现代教育体制当中,因而资金来源就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第二类型:像白鹿洞书院等其他古代书院,与地方政府相结合,作为文化单位、旅游单位等,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来源;第三类型:像七宝阁书院,以民间投资为主,这样的书院必须善于借鉴古代书院吸纳资源的优势,找到现在书院在社会中的作用。

古代书院之所以有学田、有赐金和社会捐赠,是因为它有祭祀、教育、藏书的正式功能,还有其他非正式功能:1.有助于治国理政;2.有助于敦风化俗;3.持续培养人才。要回答现代书院的学田在哪里,首先要回答现代书院有哪些方面能够秉承古代书院的优势:1.我们努力融入官学体系之中,但我们并不希望直接成为官学,而是创造辅助的教育功能,辅助治国理政、敦风化俗,融入到现代社会复杂分工的社会体系之中。市场一旦有需要,资源绝对不会匮缺。现代政府在官方教育资源之外,有一部分教育资源流向民间,因为社会对民办教育有需求。发达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就是官方税收政策上的让利。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对民办教育的征税,对民办教育企业的征税有所降低,对社会捐助可以免税。2.书院教育是对官办教育有效的补充。比如说现在认知教育、知识教育是官式教育最重要的方面,但我们的人格教育、社会教育、理想培养、传统修养教育就存在不足,我们抓住这样的需求,为社会作出贡献。3.现代经济是一个藏富于民的经济,因而社会财富来源非常丰富,一旦能和社会的接口接上了,捐助和社会资本都是很丰富的。现代经济是一个藏富于民的状态,社会财富来源非常丰富,一旦能和社会的接口接上了,捐助是一方面,社会资本是一方面,办实业,家长也可以跟书院联手来办企业,共分红利,来共同牟取书院所需要的教育补给资源。政府、社会和自身努力三管齐下,我们现代社会书院的学田一定能非常有效地建立起来。

傅刚(北大中文系教授):

书院和学田是理想和现实的问题,书院的发展是理想,学田是现实物质支持。现代书院的教育既继承了传统,又结合了现代模式,补充了现代体制学校的不足。呼吁政府给书院这样的教育以支持,比如地方税收支持,在古代就有这样的支持,或成立一个基金,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来维护书院的发展。同时,也要对书院提出要求,规范和引导书院的发展方向,使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宫嵩涛(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成为一个书院要有三个部分,一书院院落,二书院园林,三书院学田。解决学田问题,仅从办学经费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不够的。要从书院的整体建设上和发展的体制上来研究。要在传承、创新、发展上做文章。

王立斌(江西鹅湖书院院长、研究员):

从鹅湖书院学田发展历史看,鹅湖书院有《鹅湖书田制》,鹅湖书院从宋代成立以来,书院的田产一直是从官府和民间捐赠所获,还有就是学生家乡或父母或朋友同僚捐赠。书院将田租、地租、山租兑换成银两来补充书院的运作。鹅湖书院的学田一直比较充盈,书院改制后鹅湖书院的田产还一直延用到1945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份田产纳入到国家范畴,国家给鹅湖书院的增补经费,所以一直以来鹅湖书院的经费都足以支持其开办。

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是书院最根本的功能,书院是官学的补充,现代书院应该和官学相结合,跟国家的教育互补。国学教育、经典教育和才艺教育,都可以在书院进行。现在国家急于做的两件事,一个是教育部急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一个是急于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这两个事的建立,恰恰可以让书院来落实。书院要在国家文化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空间,让国家意识到书院对国家的教育是有补充和作用的,然后国家出政策,比如把书院纳入公共体系建设中,则可把资源名正言顺地投入到书院中去。要让国家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书院很顺利发展。书院还可以融入到高等院校中去,对传统文化特别有热情又有能力的,可以自己创办一个书院。而更多的书院应该纳入到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去,以公私合资的方式来存在,发挥其文化和教育功能。书院应当分层次分类型去做,省级办什么样的书院,地级市办什么样的书院,一个县、一个乡办什么样的书院,这样才能让书院在现代生活当中和现代文明当中发挥和光大其作用。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在古代,书院是官学的补充,官学就是科举考试。在古代,学田问题对书院不是问题。一、书院为科举考试做很多辅助性的工作,对官学科举考试帮助很大,符合人们需要;二、书院对地方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辐射作用,对当地文化建设有实实在在的作用;三、古代社会对书院捐助的可观性。所以,在传统上书院的经费不构成问题。书院从近代到当代,好的书院一定要引领时代新潮,引领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引领新的同时又注意守旧。

今天中国书院的出路在哪里,我觉得可能应该改变观念,应该成为中国新文化的引领者,而不是单纯的一个旧文化的守护者。中国的教育改革很难,书院可以游离在体制之外,做其补充,和体制很好地配合,做自己最特长的东西。我相信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没有全面完成的时候,书院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当真正完成中国现代文明的再造,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完整的建立起来,书院则又要转型到新的文化创造中去。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秘书长、《孝经》学和宋明理学专家):

古代的私学是官学的发源和动力,教育不能被官办和公办完全垄断,社会教育从来都是需要的。当下书院教育的蓬勃发展是与社会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关心紧密关联的,书院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意味着我们在推广西式的教育之后重新回头学习我们祖先的文化,探索一条中西合璧教育之路。

书院要和民间及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只有扎根民间才有可能探索一条新的教育思路。书院在地方办,应该起到对地域性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作用,从而把地域性的文化注入到教育之中。中华文化是由各地方文化组成的,书院教育如果能把地域文化发掘传承下去,则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具有历史感和文化传承、担当的,是社会缺少和需要的优秀人才。书院至少在这个方面可在对官方教育的补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田鹅湖官学
休问鹅湖旧风景
从方志看清代福建学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鹅湖胜迹天下知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雁鹅湖,梦庵里的天堂
论1943年国民政府对学田制度的改革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空间与记忆:鹅湖之会的地方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