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辉 胡孝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26-02
在写作中,我们往往强调“风头——猪肚——豹尾”。“豹尾”,即能给人以强烈阅读冲击力的精彩文字,简洁且有力。记叙文尤其需要一个美而有力的结尾。这里所说的“有力”,并非感天动地之言,也非惊世骇俗之论,而是综合文章的整体叙事,在结尾处能让读者有独特的审美感受或“顿悟”的文字。美得结尾,或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或能唤起读者的遐思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好的结尾或戛然而止,余韵悠长;或首尾圆合,气脉流贯;或峰回路转后,豁然开朗;或曲折含蓄后,抖出包袱等等。结尾的方法林林总总,各有奇妙。我们在写结尾时,必须从全局来考虑,以求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给文章再增“亮色”,再留精彩,收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效果,开拓出更大的审美空间来。
那么,写好记叙文的结尾有些什么技巧可言呢?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笔者归纳出四种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情景暗示,柳暗花明”法
这种结尾方法,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据,用情景描写的语句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加以烘托渲染,含蓄地点明故事的主旨,将文章的主题暗示出来。这种方法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增添文章的余韵。下面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风
近来天气不大好,总是大风夹着漫天尘沙,肆意刮遍小城的每一个角落。大清早,张老头就起来了,一看外面,张口就骂:“什么鬼天气?这也叫春天么?我们那时候??”“爹,”小张打断了张老头的话,“这叫‘沙尘暴,是伐树过多,水土流失造成的,您骂有什么用?赶早吃饭吧,我今天还得去趟王局长家,我找工作关键就看他的态度了。”张老头望了望柜上的一大包礼物,愤愤道:“骂没用,没用……一股歪风!”
吃完饭,小张就拎着那包礼物出门了。看着儿子在风中渐渐远去的身影,张老头深深地叹了口气。瞧着外面的风小了一些,张老头决定出去溜达溜达。
忽然,一些沙尘眯住了张老头的眼,他不觉又骂道:“这股鬼风!”这时,后面有个人拍他的肩膀,回头一看,原来是老俞。张老头开始抱怨如今世风低下,儿子找工作要送礼。
看张老头愤愤的样子,老俞也觉得不公平,不过只是拍了拍张老头的肩膀,安慰道:“老弟,慢慢的总会好的。外面刮风,回家吧。”
于是,张老头回了家。半晌午,小张回来了,手上还是提着那包东西,张老头心头一紧,问:“嫌少,不给办?”小张很兴奋地说:“不!王局长可真是个大好人,大清官,他说一切按政策办,该怎样就怎样。至于礼,是不该送的,送也不会改变规矩。”“是吗?这太好了,看来老俞说的是对的,慢慢的总会好的。”
这时,从窗外吹进来一缕暖风,柔和而温馨,渗进老张的心里,让他很惬意……
该考生在文章的结尾处运用了情景描写的暗示技巧,由“沙尘之风”转到“煦暖之风”。情景的转换,含蓄地表达了社会风气的转变,赋予作品以亮丽的色彩。这个结尾可看成“情景暗示,柳暗花明”法,结得高明。
二、“峰回路转,出人意料”法
这种方法是指文章在叙述到结局的时候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让人感觉这样的结局似乎背离了原本的行文思路,但马上又能使人在吃惊之余领悟到其中的深长意蕴。
我们来看2009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如此常识》。此文是这样展开叙述的:小王和小李是新来的学徒,厂里分配了两个师傅,分别带领他们。原先厂里给小李安排的是最优秀的张师傅,可不知为什么,小李竟要求更换。培训很快开始了,张师傅严格要求小王,小王每天累得满身大汗。相反,小李每天跟着师傅徐科长应酬交际,技术没学多少,油水倒是捞了很多。小王问小李这是为什么,小李告诉小王,有人脉才有前途,并拍拍小王的肩膀说:“这是常识,懂吗?”小王回去和张师傅交流,张师傅却说:“有过硬的技术才有前途,这才是常识。”最后的结尾是:
一年后,培训结束,适逢国家需要高技术人才之际,优秀的张师傅做了厂长,在厂里掀起“学扎实技术,为国家效力”的热潮,小王以优异的理论成绩和过硬的技术操作顺利毕业,升任高级技师,月薪过万。至于徐科长,由于亲戚受贿被捕,自己也因为没有实际才干而下岗了。小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只得重新从学徒做起。
厂里又分配了一个师傅给小李,培训开始当天,小李惊讶地看见迎面走来的竟是小王。莫非……“没错,我就是你的师傅”,小王凑近他耳边小声说:“还要告诉你,有真才实学才有前途,这是常识,懂吗?”小王拍了拍小李的肩膀,看着小李愣住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凝神深思,终能品味出按照“如此常识”行事的人,最终不会有好前途的道理。文章峰回路转,曲折生动,构思精巧,令人拍案叫绝。
三、“提炼升华,蕴含哲理”法
如201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话的寓意作文。我们来看一篇满分作文:
心 雨
是谁让我们难以记忆?又是谁让我们难以忘记?能过去的当然过去,不能过去也仍然要过去。人总是在无奈中醒悟。
——题记
父亲是严厉而慈爱的父亲,瘦小的身躯独自支撑整个家。几亩玉米地不足以换取孩子上学的费用,因此,他晚上还坚持在外奔波。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而逐年增长的学费也压弯了他的腰。
转眼已十几个春秋,当年的孩子已成为年轻力壮的青年。为了照看好父亲的那几亩玉米地,他执意拿着哨棒守夜。
似水流年,当年健壮的父亲也已憔悴了容颜。为了凑齐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他坚持每晚去看看庄稼的长势。在一个静谧的晚上,守夜站岗的孩子听到了田地里传来一些声响,随后见一个黑影窜入其中。为了父亲辛劳的成果不被窃取,他顾不上害怕,就拿起哨棒紧跟在后面,在一处转角对其当头一棒。
一个熟悉的身影应声倒下,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
后记:宽阔的臂膀担不起岁月的重量,一切不能忘记的也只能先跨过去,然后在某个人生时刻,它们会突然醒来。生活总是在忘记与铭记之间,使人成长。
孩子误伤了父亲,这一惨烈的事实是不能轻易忘记的,却又是人生中不能不迈过去的一道坎。这就是人生中的无奈。文末“后记”中的话,是感喟,是议论,充满哲理,具有思辨色彩,使原本无新无趣的故事陡然焕发异彩,生发出无限的沧桑感。作者的精到点化,才是文章出彩的关键,这就是议论升华之妙。
四、“营造意境,余韵悠长”法
提到意境,好像通常都是诗歌、散文才具有的。其实不然,在记叙文中同样也讲究意境,尤其是在结尾处,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往往能提升文章的格调,让你的作品优美蕴藉,回味无穷。这种方法多运用于抒情性的记叙文,一般选取一些具有特征性的景物,虽不言情,但藏情于景,使文章显得情深意浓。下面是2011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回到原点》中的片段:
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
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让它们缓缓地起飞。伴随着雨声,两只萤火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
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这个原点。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本文别具匠心,尤其是文末梦见萤火虫的描写,融入议论、抒情、以生动的笔触,营造出优美含蓄的诗意,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自然这个原点的心理。言短情长,余韵悠然,如清风,丝丝缕缕,萦绕回环,这就是营造意境的妙处。同时,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瞻顾,浑然一体。
记叙文的结尾技巧远非这几种所能道尽,但应当指出的是,结尾只是文章整体构思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能顺应文路,自然得体,便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