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6-05-14 01:27刘铁男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原则创设

刘铁男

【摘要】 本文以当代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为理论依据,探索研究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策略,供实践中借鉴.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原则;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呈现出的新问题,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那么,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呢,本文着重从问题情境教学,论述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常见策略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教学中,要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剪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重点问题,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很多教师实际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所预期的理想效果.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教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茫茫然无动于衷.这种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很多学生离预想的效果差得很远.贯彻适宜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上提出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了解到的学生的知识底数和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激发他们产生迫不及待的探求欲望,全身心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过易的问题,学生不需思考就可解答,根本不能构成问题情境: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思维的起点,惘然不知所从.这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构成有效的问题情境,引起思维的共鸣.

3.顺序性原则

顺序性原则指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首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要考虑问题的衔接和过渡,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讨,逐渐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最易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次问题要求的能力要有层次,要由低到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先具体后抽象,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按层次区分,可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再提应用和分析性问题,最后是综合评价性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用辅垫或设台阶等方法设计成小步距离问题组,循序渐进,及时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表征问题,诱导学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及时分析评价,总结规律,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是创设问题 情境的关键.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过难,使学生无从思考;有的教师语言表达不明确,学生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不知从哪开始思考;还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从而造成启而不发.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要设在学生的知识模糊处.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的知识模糊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延,及时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得到启发.

(2)问题要设在知识迁移处.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死板教条,不能灵活运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置于新情景下,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通过分解、比较、联想、类推、转换、重组等思维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问题要设在学生的思维矛盾处.教师可利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相矛盾的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不同结果,通过讨论甚至争论,明辨是非,达到完善思维的目的.

(4)问题要设在学生思维的盲点.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后,往往习惯于按常规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造成思维定式.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种思维定式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思维困境,及时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敲:现在知道什么条件?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看问题?适时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5.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原则是指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要新颖,要能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感兴趣,他总是有选择地接收一些信息,遗漏一些信息.只有那些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可觉察到的新颖问题,才能称为有意义的刺激,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贯彻新颖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提问题的内容要新.可以是考查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表现,也可以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延伸、扩展、生长出的新知识,要使学生听后感觉新颖别致,产生浓厚的兴趣.

(2)所提问题的角度要新.对学生熟悉的一些内容,要认真研究问题的各个侧面,反复变换条件、角度和结果,寻找新的切入点.问题的设置,要引起学生从新的角度对知识重新审视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倡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3)呈现问题的方式要新.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出问题.可以从 日常事例、科学史料、有趣的故事、实验现象等多种材料上提 出问题,也可 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模拟变幻事物变化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和材料的分析论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6.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动态信息.此时,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小 结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原则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