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是最真味

2016-05-14 14:32郭林涛
决策探索 2016年9期
关键词:老规矩邵雍布衣

郭林涛

自小就特别喜欢两个称呼:一为“一介布衣”,一为“一介书生”。我觉得“布衣”和 “书生”都为清秀之词,不浮不躁,淡然、从容,不一定非是诗书之家出身,也不一定非要来自满门俊秀,“布衣”和 “书生” 都乃寒士本业,“淡”是最真味,跟穷富、名门或望族无关。我们家即是如此,非权非贵,只求“一介布衣”“一介书生”,从不求逢一必争,逢冠必夺,居大位,享大名。我们夫妇现在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只要女儿快乐健康,不求她有多大出息。家风即门风,这就是我们的家风,淡中识本然,心如简素,人淡如菊,不拿不该拿的东西,不欠不该欠的人情。办结婚这样的大事也没有麻烦别人,跟平时一样开着自己的破车娶亲,两家人在饭店吃了一顿饭而已。孩子出生时也没待一桌客,一切都很简淡。这种淡,就像“开水白菜”,不是寡淡苍白,而是真醇之味;这种淡,不是故求简约,而是洒脱自在。记得林语堂曾经说过:“所谓的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这是何等的简单,但又是何等的幸福!这其实就是“慎独”,是返璞归真,是让生命回归最舒适的状态。

古人说:择善如流。家书其实也代表了家风,近代著名的三大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几乎都有“慎独”和“诸事宜从简省处着想”的要求,“慎独”按现代语序应该叫“独慎”,指的是在独处或无人注意的时候,行为也必须谨慎、一丝不苟。它是个人品行的最高评判标准;“简省” 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节劳,节欲,节饮食”。任何事情只追求简单,够了就行,不求表面上的形式,以最朴素平凡的面目示人。这样的家风恰如细水长流,白开水一般,润泽滋养着三个家族的命脉,他们的子女全都悉数成才,各有所成。所以好家风能教我们做人的涵养,好家风一代一代地传承,能让我们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不但不迷失,还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家风、门风,按俗里讲就是老辈人常说的“老理儿”“老规矩”。如今,这些“老理儿” “老规矩”讲的人、懂的人越来越少。前几年曾去过台湾,哪怕在街头小店或夜市地摊,也会受到彬彬有礼的服务,感觉宾至如归。在日本,更是如此。不仅礼节上让人有一种被尊重和照顾的感觉,而且所有的公共场所基本上都是一尘不染,机场、车站、商店的地面光亮照人。日本人到哪儿,一般都不会扔下任何垃圾。1994年10月第12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举行,亚运会结束时,当人们看到6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都开始惊呼,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的可贵之处。其实,这就是规矩,这也是家风。这种难得的看不见的教养,是自律、是自爱、是自然,更是对自己“慎独”教养和家风的检视。而在中国,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心气却愈加浮躁,丢掉了很多宝贵的家风,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但没有了家风家规,有的还借家属亲友大搞利益输送、搞家族式腐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所以说家风跟穷富无关,跟是官是民更无关。高官豪门不一定都懂得知书达礼,穷乡僻壤的寻常人家却更知道礼义廉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花似乎已是花到荼蘼,再也找不回了,想起这些心底便会隐隐作疼。老规矩,既是教养,亦是礼仪。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些老规矩不但不可少,而且还要加强。在去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1/3的篇幅讲述“家”的意义,特别强调家风问题,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具有极强的现实性、针对性、急迫性,妥帖、安暖。

作为“一介布衣” “一介书生”,我一直特别钟爱邵雍的诗《逍遥吟》:“茅屋任意自逍遥,山径崎岖宾客少。看的是无名花和草,听的是牧野禽声叫。喜的是青山隐隐,乐的是绿水滔滔。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白雪纷纷冬又到。不管他人生易老,盖一所安乐窝自在逍遥。茅屋里可琴棋书画,原野上能渔牧耕樵。闲来了河边钓,闷来了把琴敲。吃一杯杜康酒乐陶陶,直把那愁山推到。人生这个滋味,神仙也难以知晓。”邵雍是北宋哲学家、易学家,他十分淡泊名利,屡征不赴,只愿过茅屋自在逍遥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超俗的慎独简省境界。这跟《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要求的“慎独”和“诸事宜从简省处着想”的家风完全中和。中,是中庸,不偏不倚。和,是和洽,不勉强。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这是玉者之表,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情到浓时情转淡,君子之交淡如水,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所以不论是古代先贤,还是现今的仁人智士,都会经历绚烂归于平淡,喧嚣归于沉寂的过程。“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看到历史上和当下有多少人因过多的贪欲而引火自焚,堕入深渊或锒铛入狱。因此,无论身居何位,像布衣邵雍、书生邵雍那样谨慎独处,淡看名利,苦而不言,喜而不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才更懂得淡中的真味。

静中见真境,淡中观作为。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节制欲望是可以保护自己的人生护身符。节,是操守,是做人的骨气、做事的骨力,还是“公生明,廉生威”的前提。“日食三餐,夜宿一隅”,其他的都可有可无,即使没有也不影响生活。太多物质的需求只会让我们内心背上更沉重的包袱,负重爬坡,能不累吗?所以人生路上,需要经常忍痛甩掉一些不必要的行囊,轻装前进,也许会走得更轻松,更遥远。

心之若素,香自满怀。“不是素衣棉麻,就有出尘之美;也不是非得要家近青山,门垂松柏,才有云水之志。”此刻窗外春雷滚滚,春雨潇潇,心是静的。近窗的树木,雨后特别苍翠,细草茸绿的可爱。草木单纯,没有人心的芜杂,在经历着它自己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由春夏秋冬循环?青春,成长,衰老,不老的唯有口口相传的家风。我在想,中央要求“家风正、政风清”对我们来说难道不也是一声春雷吗?这是春天的声音,万物复苏的声音,振奋人心的声音。家风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行为准则。但好的家风如一朵花,清雅而素静!如一棵树,茂密而青葱!忽然想起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而此刻我只想说,我只是努力想做个更好一点的人,不再讲布不布衣和书不书生。

猜你喜欢
老规矩邵雍布衣
邵雍及其的洛阳园林书写
有的“老规矩”,还真不能丢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布衣”陈琮英
有话不妨直说
老规矩不老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一)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北京卷
渐渐被遗忘的中国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