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 寻写作之源

2016-05-14 07:53张娜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张娜

摘要:从文本到生活,从课堂教学到生活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堂生活化,就是让学生有感而发,发于真情,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以改变现在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模式作文”的无病呻吟之现状。关注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重塑作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使写作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67-2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我们总习惯于在“封闭课堂”中传授写作技巧,用模式化的作文结构和所谓的“高、大、精、深”的立意来应付考试的各种作文题型,学生没有写作兴趣,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题材,没有一点真情实感。立足生活,还原作文的生活化本质,找寻作文中的“本我”,才能让作文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一、关注生活,注重素材常积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中对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素材的积累也不能一蹴而就,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孩子本身关注生活的精力就很少,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观察生活并有所思考就是素材积累的重中之重了。

观察,亲身参与,才能有内容可写。生豆芽的过程,每天的变化,自己的动手就比单纯的看多了一点体悟。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要特别重视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寻感动自己的瞬间。郑渊洁也说“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别人不一样的经历则是更宝贵的财富。”每个人的生活交际总和别人有着许多的不同,应该做个有心人。我曾看过班上一个男生的记录本,有时只是两三句话,但却有声有色,“初二这天,三伯一家回来了,奶奶咧嘴笑着,嘴里的牙已所剩无几了。”或许他想写出奶奶对于家人团聚的欣喜之情,或许他想表达对奶奶老去的内心的酸楚……不得不说这种随笔其实就是一种最真实的生活素材积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悲欢离合,品味着酸甜苦辣,我们理应关注那些轰动一时的大事件,我们更应留心那些虽然细小却饱含意义的生活琐事,因为不同,所以才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也就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了。

二、走进生活,作文绝不能作假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这句听起来并不舒服的话却真实地写出了我们内心不敢触碰的一面,我们一直希望孩子用美的眼睛看世界,发现自然之美,心灵之善,这本是适合我们中考作文要求的情感要积极向上,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追求作文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往往导致对大多数孩子的写作能力持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作文也就失去了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境界之超妙,皆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然而光是文理通顺却很难落实,因为孩子的心中对于作文的定义依然充斥着“典型”二字,所以作文的回归生活,就渐渐变成了“模拟生活”的现场)例如,我们每年都带学生去一些景区游乐场之类的地方春游秋游,回来就布置学生写一篇游记;带领学生参加完学校的运动会,要求学生写一篇《难忘的运动会》。类似此类的先活动后作文的模拟生活作文,就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是活动安排本无作文的针对性;其次,学生不明白活动目的,不懂观察的方法与手段,活动前也没有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查找、提出问题、确定重点、准备工具等等,这些都使活动因为流于形式,变成走马观花式的玩耍,起不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的教育作用。

为作文而生活,生活之后必写作文,造成了学生对模拟生活的反感与恐惧。对作文的害怕远远超过了对对活动的憧憬,这已然成为了普遍现象。其实,这样的作文课对孩子产生了一种误导:只要有生活,就必然能写出作文,把生活看成是作文的决定因素,把写作过程的“双重转化”规律简化成从生活到作文的直线飞跃。所以假象频出,本身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又再一次成了想象中的“生活阵地”,其实多少次我们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看到不让座位的情况,可是一旦写生活中的美,学生就一厢情愿地写起了自己让座;一碰到写妈妈的爱的主题,多少篇作文都是深夜生病,打不到车,妈妈背着去医院,作文就成了造假的地方,教师一方面吐槽学生的没新意,一方面又自欺欺人的看看谁的“假”造的更完美。其实放空一切,抛下思想的包袱,人间本就该有百态,眼中自然应美丑并存,这样的真实体验生活才能从不同的视角写出新意,写出生活的常态,生活是真实的,作文立意也摘掉了“假、虚、大”的帽子。

三、感悟生活,寻找自我真存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理想反思现实,通过写作交流把美的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感悟生活的点滴,自觉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写,这本应是正常的课堂教学规律。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在命题时往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很多题目往往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应试生涯,如《假期趣事》、《妈妈的爱》、《我的老师》等等,这样的题目,学生一听就很反感,作文课变成了教师命题,学生“遵命”而写,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学生作文要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意积极向上,为时为事为国为民,既要专心读遍圣贤书,又要双耳遍闻天下事,把“利他”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国作文教学的传统,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强调“利他”,作文中就看不到自我,文中没有真正的自我,个性得不到体现,也就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远离学生日常的生活,学生自然也就没有写作的兴趣了。曾经邓亚萍,桑兰一度是我们励志的典范,但是邓亚萍败光20亿事件,桑兰摔伤真相新闻一出,不论真假,学生再也不敢写了,曾经的辉煌也成了不敢涉及的禁区。学生在所谓的“话题作文”前也是有所顾忌,因为是非标准和价值取向已经被人为地定义,根本没有给学生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各抒己见的余地。不敢想真正的生活本质,不敢面对事实的真相,作文也就成了别人思想的“堆砌中心”,作文也就成了“没有人、没有心”的“无我”作品。

教师在作文课堂上操纵着教和学,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状态。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感受不闻不问,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为了命题而作文。教师太习惯强调选材要选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构思上要以小见大,立意要高深。学生看到蜡烛就想到奉献,看到青松就一定映射不屈不挠,小草身上寓示生命之顽强,狂风暴雨代表恶势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之崇尚真性情,更应为现代作文教学之真谛,找寻真我,写真情,弃浮华,才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打动自己然后打动别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无所谓事件大与小,其实平凡的才最真实,点滴感悟才能抒发真性情。

作文,学生就应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就应该打破所谓的条条框框,引导孩子寻生活之源,做到不造假,抒真情,立新意,因此,语文作文教学“就要给学生实现自我、表现自我、舒展个性提供机会和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体验自己获得成功,发现自己潜能的快乐和兴奋。”这样,教学的终极目的也就自然达到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立足生活,方能让孩子乐于写,有内容写,在作文中找到“本我”,从而展现自我,打动别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郑勇.也说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文教学之友,2009(11).

[4]刘福根.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