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霞
【摘 要】美术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由于幼儿个体差异的原因教师在指导时常感到难以准确把握角色,常常会出现或消极指导或高度控制等问题,减弱了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将美术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有利于尊重和发展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使教师以参谋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参与活动,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区域活动中各目标的达成。①学会宽容与尊重,激发幼儿兴趣。②让进行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有强烈吸引力。③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发现,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美术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创新;兴趣;指导契机;个体差异
美术区域活动由于自由性、自主性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教师在指导时常感到难以准确把握角色,常常会出现或消极指导或高度控制等问题,减弱了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将美术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有利于尊重和发展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使教师以参谋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参与活动,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区域活动中各目标的达成。
一、学会宽容与尊重,激发幼儿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幼儿一笔画错了就重新换纸再画,或者受到老师批评或小朋友的嘲笑就马上失去了信心。首先我想到的是: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责备,而不加引导,那么幼儿将会失去绘画的信心,更无创新可谈了。因此在指导幼儿绘画时不能让教师的指导牵制住幼儿的思维,又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科学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一次绘画活动中,默默小朋友自我觉得画得不好,小朋友也笑他,就设法用手把图画给抹掉。这时我没有立即阻止,而对他说:“你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玩皮球,还是一棵树?”他看了看那个被他抹地变成长方形的图案,由困惑到顿悟,兴奋地投入作画,将“那个图案”画成了一个小朋友在拍皮球。虽然他的作品并不十分精彩,但最后评讲时我特别表扬了他,能够面对困难努力去战胜它,最终完成作品,这种勇气和毅力是十分可贵的。
其次,让进行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有强烈吸引力,就是说先娱目动情,然后才能激思励志。例如:我们在进行美术区域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制作过程中由于孩子们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已经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了有着强烈的制作和绘画欲望,因此孩子们进行活动时都乐于动脑动手进行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没有绘画过得事物也乐于想象内化迁移绘画出来,同时看到别的孩子画的更为逼真时还主动请教,为进行美术特色教学线描画《青蛙》《大白鹅》等美引发了教育契机。
二、善于观察与倾听,寻找指导契机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和引导者,考虑到每个幼儿的能力差异,我对幼儿提出了适合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美术区域活动是对幼儿情趣的激发,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理性科目,教师要利用情境,谆谆善诱,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强制性。幼儿的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在创作作品时随意联想,各具拟人、天马行空的特点。充满个性的作品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欣赏。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时,教师要宽容理解幼儿。
例如:园园到了美术区域活动,她今天要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写完名字后,她开始认真地涂颜色。花花刚制作了一张名片,他走到园园旁边,看到园园把油画棒涂到用记号笔写的名字上,“这么多颜色,老师会骂的。”园园:“不会的,有人也这样的。”她指了指旁边的雯雯。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教师应给孩子提供“心理的安全”,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激发起幼儿创造的兴趣,给予他们自由、创新的动力。
教师在观察、倾听后做一些记录和分析,有助于教师调整思路,做出客观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观察记录也能指导教师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使幼儿受益。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有指导的观察才是行之有效的,有价值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是保证幼儿主动发展的关键。比如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生错误、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观察他们的情绪,发现有消极情绪就鼓励他们:“想想有没有好办法”,“再试试看!”当幼儿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通过假设性问题“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发现。当发现幼儿的探索过程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用“确定是这样的吗?”“你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问题,激发其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当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不仅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不拘一格的表现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独特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美术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美术区域活动的目的即是要让孩子在自身不同水平前提下相对提高,因此教师在指导活动时更要注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可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幼儿在作画前的谈话中,滔滔不绝,能用语言大胆勾画一幅想象奇特的画面;而落笔作画时,却由于技巧的缺乏而难以表达想象世界,往往就失去了绘画的热情,陷入绘画发展的低谷。比如有些孩子碰到一点困难就会想要老师帮助,“我不会”有些孩子遇到困难坚持自己独立解决,“我自己来”。因此在工作中我依据以上观点,实施了以下的措施和手段。
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幼儿在美术领域方面的个体差异。又如:阳阳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她进入美术区域后独自找了一个小空地开始创作。其他孩子在他周围说说笑笑,她也不理,偶尔抬起头朝他的同伴们笑一笑。这次活动是手工综合活动《春天》,其他孩子或画或剪或斯制作春天的美景,阳阳选择了用纸折,他在进入区域前告诉我:“老师我会折花,是奶奶教我的。”“那你就做一朵吧!”不一会儿,他做好了花,转过头远远地看我。我走过去对她说:“你让小朋友欣赏一下,也去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吧!”她怯生生地把纸花拿到同伴面前,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兴趣。“真好看。”“怎么做的呀?”“你看看我的画,也很漂亮!”阳阳变成了美术区域的小“明星”,她的纸花还被一个小朋友粘贴到了自己的画上呢!由此可见,教师收到了孩子的信号,要及时给予反应,把握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提供适度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美术技能方面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社会性方面,积累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这就激励了更多的幼儿产生不愿模仿同伴、大胆表达自身所特有的认识与情感的勇气。另外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水粉颜料、棉签、荧光笔、水彩笔、绒线、油画棒、毛线、棉花等工具和材料。虽然不是每次美术活动都需要全部用到这些工具和材料,单给孩子们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美术活动的成功率,增强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由此看,只有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把创新教育与艺术技巧训练相互有效的结合起来,才是我们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该把握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