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红
【摘 要】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的持续的、负性的态度,但是又不得已为之,从而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针对高中地理学习倦怠分析找出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倦怠;原因与对策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高中地理知识更深,更复杂,更加系统化,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要学会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所以,好多学生不愿计算,没有空间观念,面对周而复始的机械性学习,长期的超额学习任务使得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倦怠的心理。
一、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
1.心理压力大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企盼,学生自身对未来的过高期望是学习产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让学生产生本能的反感。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升学率,采用各种形式向中学生要质量、要分数,最终转化为采取各种方法向学生施压,班内同学的竞争,和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也使中学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
2.个人素质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高有低。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整天忙于学习,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学生,容易成为学习倦怠的群体。
3.过重的学习压力
学生自身根基虚浮加上学科难度较大,学生无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较弱,初中地理教学良莠不齐与初三的学习断层,使得不少初中生到高中学习时基础知识明显欠缺。高中地理又在初中地理事实表象、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讨论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的规律性。基础的欠缺,例如:高一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经纬线都不明白,给出轮廓图后却说不出是哪个大洲或主要国家等,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由于课程的难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再受到“学不懂”的打击后,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学习态度,无学习兴趣,继而“破罐子破摔”,没有学好地理的动力,从而产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倦怠心理。
4.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趣味性、逻辑性较差,教师自身有教学倦怠,教师的课堂教学趣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高中地理这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的讲解不够剖析明确,逻辑混乱,那一定会引起学生对于这门课更多的疑惑。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他们也许正处于新入职时的迷茫,对教学有热情却因教学成绩显露较慢而产生自我怀疑的倦怠;或者教学多年的老教师,他们家庭等的影响较多且不易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等,不适合新的教学节奏,他们的倦怠感也会增加,从而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某一方面也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
二、化解学习倦怠的对策
1.对学生而言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针对难点及时解决,增强地理学习动机。
要解决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倦怠,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发现地理中的美好,也要知道学习地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学生对什么最熟悉?身边事或自己的生活环境。地理事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学生对其中的地理规律不知其所以然。我们选用这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作为课程资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破解学习倦怠。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采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在评价时适当采用激励性词语等方式方法,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对于学生认为十分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教师要扮演好“解惑的”的角色,用耐心,用更加简洁的语言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对认为难以理解的问题达到豁然开朗的程度,当树立好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后,其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都在增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地理的倦怠感。
2.对教师而言
提升授课的趣味性、逻辑性、科学性,克服教师自身倦怠。对于教师而言,其授课的趣味性、逻辑性、科学性都关系着每一个地理的知识点能不能讲解清楚,如果知识点讲解的过于繁琐,或者较难理解,都会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进而发展为对地理的倦怠心理。当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状态存在一定的疑问,或者学生的反馈并不是很好时,教师自身要进行反省,如果有倦怠心理出现,一定要及时缓解甚至克服类似心理的出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