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成
受“互联网+”的影响,新技术不断推动着教育的繁荣和多样化,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加上“免费使用”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性的浪潮。在线学习、慕课、翻转课堂、未来学校……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改变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家委会工作的开展也不能脱离新媒体。
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我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新媒体、新家委、新德育”的德育创新思路,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家校通、校园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学校分别建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让互联网成为新媒体、新家委、新德育的沟通平台,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我校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学校、家长、老师“串联”起来,真正实现家校互联互通,形成家校共育的信息高速公路网,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新媒体下的家校沟通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校的家校沟通形式也与时俱进。家访逐渐减少,小型家长会作用凸显,家长刘女士说,虽然如今通讯方便,但是依然希望有家访,能够跟老师一对一交流。有着10年班主任经验的徐老师说,家访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参考,更好地指导老师的教育,但传统的家访往往不够及时,也颇耗时。在家访的过程中,家长、学生都会比较拘谨紧张,气氛不够轻松自在,可能影响沟通效果。如今,我校虽然保留着家访的传统,但家校沟通的形式不再单一,更多的是借助微信及微信群,QQ及QQ群这种及时、方便的沟通形式与家长互动,让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更加及时、高效。
除了家校通、家长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之外,我校的家委会也成为提升家校互动效益的重要桥梁。家长闭先生说,锦标学校的家委会在家校互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尤其在跟老师一起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发挥了很好的积极作用。对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家校互动尤为重要。我校初三年级班主任范老师说,学校倡导服务意识,既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范老师所在的班级,家长微信群是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甚至是家长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由于我校规定学生不得携带手机,有时候家长有急事要找孩子,就可以通过在微信中留言或者打电话给老师,范老师会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
二、新媒体下的家校互动模式
新媒体的运用,突破传统以家访、电话、书信模式为主的工作形式,更为家校互动打开了崭新局面。通过微信群、QQ群以及“锦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家长们可以第一时间获悉有针对性的相关信息和动态。
例如,2015年9月,我校利用新媒体将初一新生军训期间同学们训练与日常生活的点滴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视频,使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一览无余”。通过新媒体开辟新形势下的家校互动模式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传统模式相结合,多管齐下,为锦标学校实现良好家校互动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搭建新平台。2015年11月份,我校二年级学生刘乐(化名)同学不幸罹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手术费30多万元,巨额的医药费成为了这个不幸家庭的沉重负担。学校通过“家委会微信平台”倡议家委会成员带动更多家长及社会热心人士行动起来,通过微信红包、支付宝等新媒体为其捐款,为刘乐同学的手术治疗解决了燃眉之急。由此可见,新媒体让扶困助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我校每学期的重大项目活动(如春游、秋游等)还积极借助新媒体向各级家委会征求意见,同时也借助新媒体平台正源源不断地向广大学生、家长传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朝着“创优质精品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新媒体下的家校评价机制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学校行政领导打分,而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我校在开展行风民主评议期间,家委会委员成为学校行风建设的义务监督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学校教风和校风的转变,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另外,关于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我们也想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家长参与评价、参与投票,根据家长的网络评价给教师一个更为开放、客观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不仅让家长直接参与到了学校的管理中来,还使家长越来越关注教育,促进家长不断学习和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
总之,当“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校家委会工作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面对新媒体时代给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不断学习,开拓创新,让新媒体为学校的家委会工作服务,全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网络新德育”。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梁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