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摘要】教学的简约,就是要设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以自然朴实的教学来追求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实用,就在于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丰厚的词语积累、娴熟的语言运用和缜密的阅读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相关内容的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用简约;《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经典短篇小说,阅读小说过程中,学生的难度不大。苏教必修二教材今年进行了调整,板块二的题目是《陨落与升华》,教者思忖编者的意义何在呢?短篇小说在整理概括出主要情节和人物后,如何“水到渠成”推出本文的主题内涵?如何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短文深教,该小说的魅力或者说它艺术上的成就到底有哪些是学生可以掌握的?这些问题应该都是由文本原点向外衍生拓展而产生的。繁复的多媒体手段,精致玲珑的教学设计,在热闹的课堂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还是要回到教学的本真。想方设法把教学的路径变成便捷直白。教学的简约实用,绝不是简单化,而是更加精致和高效,更具教学艺术。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学习和体悟“最后一片叶子”的象征手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梳理主要人物和情节
1.从文中可知,这片叶子实际上市一片“假”叶子,这片叶子关系几个人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如何?明确:琼珊是依靠叶子活了下来;贝尔曼是画叶子,得肺炎死了。
2.依据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不得志的老画家贝尔曼用一片藤叶点燃了年轻画家琼珊的生存信念,而自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我们可以看出,这片“假”叶子反映的体现的是“真”感情,你认为这片“假”叶子灌注了那些“真”感情?明确:贝尔曼——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我;苏艾——善良,体贴,真诚。
4.这三人有什么共性?明确:尚不得志的画家,处于社会的底层——小人物。
5.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他们是小人物?明确:环境是1、2节“艺术区”,狭窄荒僻 少人问津;处境是14节 ,艰难破败和拥挤。
6.由此,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明确: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普通人之间的温情,都散发着人物的心灵美。
7.根据上述分析,同学们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是“琼珊”还是“贝尔曼”,为什么?明确:贝尔曼——体现小人物的真诚,可贵,无私地关怀,帮助别人,甚至付出了生命。
二、“叶子”的象征手法和意义
8.课文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了解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和主题。我们不妨推敲一下小说的细节,得了肺炎的琼珊因为什么活了下来?是叶子,是贝尔曼,还是医生?明确:因为我们在之前的分析中,这似乎是个现实主义的小说,有现实的环境,现实的生活细节,现实的人物,但是有一点细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情况决定的,而这篇小说里,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小说的第7节里“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所以,我们在这里能感到作者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对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
9.小说叙述中运用了一种写法,把主观情感的重要性放在客观的生理规律之上,中外文学中都有这是写法。大家在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类似的察觉?明确:精神超越死亡,在童话和神话里,或者在抒情诗里比较多见。昆曲《牡丹亭》中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最后两人人鬼相见,互诉衷肠。这样表现的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利于表现作者的情感。理性是遵循客观的,而感情却是归属主观的。主观越是超越客观,感情越是动人,越是有诗意。课文用了“信念决定生命”这个主题,使这篇小说充满了诗意。
10.这片小说的叙述并不说教,不抽象,它把一个生命的信念集中到一个具体可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这个事物是什么?明确:小说出奇制胜地设计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爱情更为强烈,那就是叶子。窗外的叶子,一片片正在凋零的叶子。虽然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作者赋予这片叶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女主人公琼珊不厌其烦地提起。
三、体会到“欧·亨利式”结尾
11.谁为她付出了生命?贝尔曼在文中提到了几次,他有怎样的特征?明确:贝尔曼,无疑是作品中的英雄。但是,作者好像故意把他写得毫无英雄的光彩。先是他的外表:他老了,年过六十,其貌不扬(红眼睛不住地流泪)。其次是,他四十年作画,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再次,说话粗鲁,说明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总结:这篇拥有诗意的小说,所歌颂的不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生命的信念,做出了最大的牺牲。贝尔曼无疑是英雄,所谓英雄,也许就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
12.我们可以在此总结一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明确:(1)希望,鼓励人们充满期待,不断抗争。(2)人性,苏艾的友谊,贝尔曼的可贵。
13.既然,这片藤叶有如此深刻的含义,为什么作者没有详细却写贝克曼如何画画的?明确: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课文的54节只用了几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死亡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了。一盏灯,说明是夜里,而且还亮着,微妙的暗示,隐现在字里行间。扶梯搬动过,说明是往窗户的高处画。衣服鞋子都湿了,是雨中工作的地结果。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说明零乱,是受冻以后,艰难支撑的遗迹。
四、课文总结
小说的悬念,思想的焦点都放到了最后一句。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把谜底揭示,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出人意料又意义深邃,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其掩卷沉思。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