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通过朗读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应用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就充分证明了朗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语文教师还是比较重视朗读教学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而且缺乏有效的朗读方法,朗读内容也不够丰富,更是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导致学生对语文朗读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越来越低。因此本文针对初中生的朗读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法,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朗读;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语文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列为升学考试的重点考查对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充分重视朗读教学,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并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但是当前初中生的整体语文朗读效果不是很高,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实现有效朗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朗读教学主要是指让学生利用普通话将语文教材上的书面语言清晰且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沿用了很长的时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朗读一直都是教学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利用朗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朗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全部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精心编排的,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还考虑到了知识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每一篇文章都有着独特的节奏、句式以及格调,真实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意旨,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长此以往将会提高学生的语感。其次,朗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只要包括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朗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优美的文笔,加深大脑对于知识的印象。并且经过一个长期的“听读”过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后,朗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不断的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品味文字背后的意蕴,掌握文章的语文节奏,细心的感悟精神意象,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长此以往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语文朗读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一)语文朗读存在的问题
语文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学校以及教师都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经过总结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一部分初中学生对语文朗读失去兴趣。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为薄弱,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语文没有什么作用,从而不愿意学习语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被老师以及家长批评后,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语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越来越自卑、孤僻,从而对学习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对于教师强调的课文朗读,更是不放在心上。
第二,初中学生的朗读质量相对比较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安排朗读内容后,发现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的表现差强人意,整体水平难以令人满意。开始朗读的时候,全班同学朗读的声音还是较大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小,最后甚至不再继续进行课文朗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朗读中一直将两手插在口袋里,根本就没有打开书朗读过,或者打开了书本,但是却只盯着课本看,使得课堂朗读难以继续开展下去。
第三,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一些初中生很难将一篇课文流利的朗读下来,在朗读的过程中经常会读错字,对于较为生僻的词都不懂怎么读,对于长句,学不会准确的断句,因此,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根本就读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况。当然,对于现代文,由于全篇基本上都是使用日常语言,学生在通读后,还是可以基本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但是,对于文言文,学生不仅难以流畅的进行朗读,而且也难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语文朗读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笔者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第一,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清晰。部分初中生在学习中始终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重要,更是不了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根本就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一直以来这部分学生都将朗读纯粹看成一个读书任务,认为朗读是一件非常单调的学习活动,正是因为学生从思想上忽视语文的学习,忽视朗读的意义,他们才忽视课堂朗读,更是不懂得为什么读?如何才能更好地读?从而感到茫然一片。
第二,朗读内容不够丰富。基本上所有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是要求学生朗读课本上的内容,这些内容学生已经反复读了多次,心理上已经感到腻烦,感到非常的枯燥无味,因此根本就不愿意认真的朗读,也不愿意细心地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正是因为朗读内容单调使得学生对语文朗读失去热情,这样朗读质量不高也就不足为
奇了。
第三,朗读时间不够充分。由于学习进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一堂课下来教师都会有一定的安排,有时候为了加快学习的进度,不得不取消朗读这一环节,或者减少朗读的时间。在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学生的朗读水平将难以提升。
第四,缺乏有效的朗读方法。语文教师不仅要对班级进行管理,而且还需要做好科研活动、学科考试等各方面的工作,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备课,也没有多少时间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朗读,这就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提高语文朗读效果的对策
朗读与语文教学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够加强学生的朗读教育,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素养得以提升,这就需要针对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尽快地改变朗读现状,经过不断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强调教师范读,制定课堂朗读目标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朗读一直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在采取朗读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强调教师范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例如在学到《琵琶行》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作品的情感基调给学生进行富有激情的范读,运用适当的音调、语速以及表情,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起伏跌宕的琵琶曲,从而将其带入意境中,这样学生就可以领悟文章的情感,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师在给予学生提供范读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有效的朗读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朗读,而有效的朗读不是“放羊式”朗读,即对于学生的朗读不提要求,这是一种乱读。同时有效的朗读也不是只重数量的朗读,而是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学生情况制定详细的朗读计划。在具体操作中,语文教师可以先制定学期朗读目标与计划,并将计划详细到每周、每天,从而根据时间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坚持课前朗读训练
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以提升,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监督学生做好课前朗读训练,具体时间可规定为五分钟,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日积月累可以取得可喜的成效。因此教师不论是遇到何种情况,都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不可因为课程进度紧张等原因取消朗读训练。同时朗读训练需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达到高水平的训练,只有循序渐渐才能使学生由于畏难心理而退缩。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读音进行纠正,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语感和感情进行训练,着重将重点放于炼字炼句中,使学生读音能够变得准确,进而能够流畅的朗读,并使诵读富有感情,这样不能刻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发多样化的朗读内容
以往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主要是选择课本上的内容作为朗读对象,由于反复的朗读同一内容,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很难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文章的语言节奏、风格,也不愿意细心地品味文章的意境,不利于学生深刻的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应当在原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进行朗读,进一步扩大课堂朗读的范围。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择取经典散文,或者一些优美诗词进行朗读,在课外多接触一些优秀的课外书,使自己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课本。通过丰富朗读内容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而且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一直以来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主要采用分段、分组以及分角色等三种不同的朗读形式,这都是传统的方法,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朗读效果,但是长期使用这几种方法,难免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能够使学生对朗读保持激情,应当尝试使用新的朗读形式,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摸索出了以下四种朗读形式。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朗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听听优美古诗词,使其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朗读的精妙,在了解语言基调的同时,掌握作品的真实情感。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反复的模仿朗读,在不断模仿练习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其次,引导学生多欣赏美文。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平常摘抄的优美句子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将优美的句段应用于写作中。同时,语文教师可以择取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朗读,使其他同学对文章评价,这样不仅可以给被选中文章的学生带来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带动其他的同学,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轮流安排学生对一周内发生的热点时事新闻进行收集,在朗读的时间段于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宣读,并要求所有同学参与评论。采用这种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水平,增强信息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活动的方式,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表扬获胜的一方,激起他们的好胜心与自豪感,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背竞赛活动,即比赛哪个学生或者团队读背得多、好且快,注意在结束后给予获胜方表扬,并适当鼓励未赢的一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提升。
五、结语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朗读水平,使语文的课堂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应当在认识当前语文朗读现状的基础上,尽快帮助学生制定课堂朗读目标,并注重给学生提供范读。同时,教师还需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朗读内容,不再将朗读内容局限于课本,而是延伸到一些课外读物中,开发更多新颖的朗读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要求学生坚持朗读训练。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颖的朗读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朗读,或者组织学生开展读背竞赛活动,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玲.加强学生自主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2(20).
[3]段艳红.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J].青春岁月,2013(17).
[4]刘黔欣.试探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3(18).
作者简介:邓鑫垒,1976年生,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