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芳
摘 要:“导学”衍生自“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导学”重点在于“导”,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内容仅限于知识和技能,这种单边、被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现代教育讲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即教育要以学生为主,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有赖于教育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技巧,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取决于如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本色课堂导学理论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本色;导学;课堂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有很大的危害。新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面对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语文本色课堂导学的理论基础
语文本色课堂导学,本质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并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自我。这一教学理论的实施,还有赖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系,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形成“有意学习”的意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促使人们做某件事的第一驱动力,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持,人们就很容易会对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感到疲惫和厌倦。产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情感和需要。首先,人们主观上对某个事物产生喜爱的情感,便会促使他想要得到这个东西或者做到这件事,例如人们喜欢绘画,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去学习美术,并且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事会与自己的内心产生一种共鸣,这就是所说的兴奋;所谓的“需要”,就是指物质上对于食物等必需品的需要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好的词语和描写,让学生有自己收获知识的感觉,从中获得成就感。学习过程中注重沟通交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各抒己见。在交流中会产生很多新想法,也会激发学生积极发现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水平,充分展示孩子们的心理特征。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促使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所学的内容中去。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气氛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不定期召开一些辩论比赛,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或者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并奖励一些小奖品,如小红花或者笔记本等,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赛热情。比赛的内容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两全其美。
(三)化难为易,因材施教
学生依据自身能力的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也会不一样。一个好的教师懂得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传授知识并不只有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各类知识,时刻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源自于学生主动去探索,探索存在于实践当中。语文课堂不同于理科的地方是灵活程度较高,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因此,注重鼓励孩子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会得到不同的收获和体验,并最终成为自身品质的组成部分。
二、鼓励学生沟通交流
学习是一项主动能力占据很大部分的个人活动,因此,教师是辅助,学生才是主体。沟通交流是互相交换想法的主要方式,不同学生对统一知识点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并且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不同,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在沟通互动中有效地激发其创作想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能明白学生的思路,学生自己也能逐渐学会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锻炼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配合课堂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这能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评价一个人的能力,重点不在于他已经获得的成绩,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技术过硬,更要求有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强,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断更新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本色课堂导学理论,对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教育很重要,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形成自我学习意识,这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2):65-66.
[2]陈代坤.追问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