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霁月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因之发生了骤变。然而,万事万物都不能只单纯片面地表现出一色的完美性,在这样一个可喜的历史转变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这不得不让激流勇进的教育者放下文案、课本,擦亮眼睛,思索探究。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甚至是社会教育,对“德”的重视都是必不可少的,德育是这一代对下一代必须担当的责任。因方式方法没有掌握,从而导致德育缺失的现象,都是值得大家反思的。从语文阅读的教学角度看“立德树人”的可行性,并探究其贯彻实施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117
能够作为语文教材的篇章都经过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淘洗,乃是万中选一的好作品。它们不仅仅在语文知识方面表现出典范的意义和作用,就是在道德领域,也堪称精神文明浓缩了的精华。因此,拿语文教材来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是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被应作为重点外,“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一定要得到贯彻和实施,在课堂中一定要真正体现出来。这是从横向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角度看问题,如此可以有效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在课堂中如何体现?除了常规的手段方法(师生之间的兴趣问答、学生的个人感悟、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来体现,还应该有更多种类的方法,教师也应该燃起更大的激情来研究并且促进目标的实现。
比如,可用“上升下降上升”法。“上升”指教师帮助学生将书中提炼的情感上升到学生自己的情感价值体系中。“下降”是指教师帮助学生沉到现实生活中去亲身实践和感受。那么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是如何监督和引导的?
1.要亲身参与,组织带领学生实践。
2.要养成定时抽查的习惯,防止好方法流于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制度。
3.把通过这种方法形成的“德”的成果作为年终教学检查的必考内容。这种考试考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力,这些行动力是通过一学期积累下来的行动记录实现的。
二、与古今中外历史紧密联系,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语文课文的选文,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涉及范围极广,作家极多。即便这些文章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类情感,但道德的基本成分是一致的,读者对道德的期待也是一致的。
比如,《一碗清汤荞麦面》所反映出来的道德情感是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面对逆境的那种坚强和坚忍;《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梦想的执著追求和对他人的真心关爱。学生面对这些课文的典型背景、典型人物的文学教化,相信心灵都会受到震撼,其中的德育效果更是比其他的干瘪说教有效得多。
三、探究作品背景,感知作者心路历程,强化“立德树人”目标
通过对作品背景的探究,充分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奋斗的经历,从而让包孕在其中的“德”的成分自然而然对学生形成感化作用。把课文作为打开另一世界的起点,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德”育教化自然形成。综合有类似价值倾向的作品进行比较,集中突破,集中感悟,这个工作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师带领学生跳出单篇课文的局限,广泛阅读,从而集结出某种摘录的精华集。这种集子对学生来说不但语言是典范,其思想内涵更是典范。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常常拿出来学习背诵,以便达到积累和感悟的目的。
结语:
各种社会现象都有着自身所包孕的基本意义——孝亲怜子,助人为乐,邻里和睦,爱岗敬业……社会是一个大的语文课堂,而每一堂课都有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果每位施教者和每位受教者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把握,“立德树人”便容易落到实处。社会是客观冷静、随机不可控的人生大课堂,我们如何把握,确实值得每一个有教育意识的人思考。针对如今的教育形势、社会形势,依据大语文观的思维,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角度三位一体地全面促进德育是必由之路。舆论大环境的正确价值导向,父母亲辈的正面教育影响,学校从“行”上突破,建立长效可行的奖惩机制,促进“德”的生长和不道德行为意识的消减,这些都是关键中的关键。
[ 参 考 文 献 ]
[1]穆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5.
[2]吴继琼.高中文言诗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王逍,杨树园.浅谈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