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琴
[摘 要]教师须更新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知识呈现多样,教学化繁为简,当堂训练重实效,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才能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26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学生听,周而复始,高耗低效。这样的传统课堂与语文新课程、新理念相悖。新课程鼓励教师革故鼎新,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扬弃,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接受新事物,努力提升自己语文教育教学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积极探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教学目的应明确
在教师的心目中“教学目的”是教师价值观念最直接、最明确的反映,直接表现为教师一心想着将自己的学生教好。对“教学目的”的理解普遍的观点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多地了解人类;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文化、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为实现前者而提出的概括性的要求。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的,从中明确教学目标,从微观上本节课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准备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十分清楚。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清楚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应达到什么水平。
二、知识呈现应多样
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时,对知识的呈现应遵循如下原则。
1.铺垫性原则。现行教材给教师的“导”留足了广阔的时空,教师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当补充一些恰当的内容,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探索文本,并进一步解决问题。
2.梯度性原则。知识本身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具体可感的材料或活动出发,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拾级而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真理迈进。
3.启发性原则。孔子十分重视启发性原则的运用,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彰显提问的启发性。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质疑问难,去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主体性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呈现知识时应从学生主体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主体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心中装着学生,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灵活地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变化加以启发、引导。比如,学生去解决相关的语文问题时出现了失误,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让学生及时修正错误,使学生从错误中走向成功。
三、教学应化繁为简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与方法,自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不断总结,将大量纷繁复杂的知识梳理成知识链和方法集,从而化繁为简。
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小说的体裁特点,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如何化繁为简才能让小说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是值得教师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的教学方式,将一篇小说文本的知识点化散为整,使之整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就一篇小说而言,“纲绳”便是小说醒目的标题、情节发展的高潮,当然,也可以是小说含蓄的结尾。小说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某一根关键的“总纲”,便可以提起小说文本的各个部分。立足于现代整体观去分析小说文本,就避免了支离破碎的、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四、当堂训练应重实效
语文课堂训练的重心在于训练学生的基础,在于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落实,切忌好高骛远,必须从基础入手,字、词、句、篇缺一不可。阅读与作文两者不可偏废。以近年来中考、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文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话题作文训练时应注意两点:其一是淡化文体并不等于不讲文体。教师应明确淡化文体主要指设置作文题目的时候,不给学生审题设置障碍,以束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进入实质性的写作时,必须以一两种表达方式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文体。其二是重在表达。再好的主题,如果缺少具体的内容来表现,显然就会显得空洞无物。比如,以情打动别人一类的文章,如何通过片断或细节描写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朱自清的《背影》就真切地表现了一位年老体衰的父亲对儿子的无限关爱,催人泪下。
教师必须更新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知识呈现多样,教学化繁为简,当堂训练重实效,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才能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