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雷 王涵墨
〔摘要〕[目的/意义]近年来,在新媒体逐渐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微博、微信、QQ、问答社区等泛网络产品成为网络用户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些新媒体平台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信息生态问题,本文尝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治理对策。[方法/过程]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的特征,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治理模型,针对信息治理问题展开一系列探讨。[结果/结论]本文提出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型和信息治理建议可为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信息生态;信息治理;信息传播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9.011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9-0061-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With the new media gradually mature in recent years,mobile Internet products such as Micro-blog,WeChat,QQ,Q&A community and so on, had become the main way for network users to exchange information.These new media platforms could facilitate the users,but they also produced some information ecology problems.This paper discus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Methods/Proces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environment,proposing the mode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information governance to discuss information governance issues.[Result/Conclusion]The mode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some ideas to solve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problem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Key words〕new media;information ecology;information governance;mode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信息沟通平台不断开发和完善,以微博、微信、QQ、问答社区等为主的新媒体应运而生,并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CNNIC数据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1]。这说明了移动互联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中国整体网民的增长已由PC网民增长逐步转移为移动终端网民增长,随着新媒体平台的逐步发展壮大,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高。
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主导与用户参与逐渐成为当今网络时代的核心思想,用户发布个人信息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它以更高的维度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然而,网络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信息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使得信息治理问题更为棘手。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各种新媒体的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广泛,内容发布门槛较低,普遍缺乏信息控制和信息监管机制,而用户逐渐成为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虚假、冗余信息。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治理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的特征,构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型,然后总结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方面的问题,最后尝试从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信息治理对策建议并构建信息治理模型。
1新媒体环境特征分析及信息传播模型
11新媒体环境特征分析
111用户接入手段多样化,移动网络手段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平台多样性的发展,信息用户对于信息的接入手段也逐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应用实现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端交互,用户以往只能在电脑上运行的软件或者只能在手机上运行的软件在新媒体平台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完善,同一个应用不仅有电脑版,也有平板、手机等移动版,这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利用更加方便快捷,泛在网络这一概念真正成为现实。另外,随着接入手段的增多,多屏交互现象也普遍存在。据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685%的新媒体用户在看视频的同时在使用手机上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互联网用户会用其他设备进行社交网络的交流等行为[2]。在融媒体[3]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多渠道爆炸,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行为,使得更多行业可以创造方式实现多屏交互,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用户注意力,提高用户的体验度,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混乱。
12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嵌入性
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平台的产品类型愈加丰富,用户体验度较好,极大程度上的方便了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所以绝大部分信息用户越来越依赖新媒体平台,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平台深深地嵌入用户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成为用户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构成用户数字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对用户有着深刻的影响。
113用户群体化聚居现象明显
随着用户将原有的社会关系迁移到数字化平台上,各种新媒体产品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品,而是沉淀了用户大量数字资产的高价值物品,对用户具有极大的粘性。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会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具有相似兴趣的其他网民聚居,组建很多临时性群体。他们会在这种自发形成群体中相互推荐和过滤信息,以集体协作的方式消费信息并生产新信息。
114以用户为中心的生产、传播模式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生产、传播环境。用户在选择个人信息环境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很多产品都允许用户自主控制呈现的内容,可屏蔽或删除不感兴趣的信息。另外,信息来源多样,准入门槛低,各种自媒体或用户评论信息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快速传播。由于信息机制审核不完善,导致信息泛滥且权威性不够,小道消息满天飞,例如某些热点八卦事件中剧情一再反转即为证据。
115用户分层现象明显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拥有话语权,都可以对信息进行发布和传播,根据用户自身的学识和信息素养的不同,会产生较明显的用户分层现象。用户会分为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的用户,草根用户和具有影响力的大V用户。大V用户、活跃用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能加速或延缓某些信息的传播速度,其言行会对粉丝群体和不活跃用户产生影响,甚至可能造成铁杆粉丝偏听偏信。为避免被他人言行所误导,新媒体用户需要切实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进行合理评判,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116热点事件层出不穷
在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原本缓慢聚拢的民意有了快速集中的可能,这导致新媒体环境下的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一个个热点话题吸引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关注和讨论,然后那些具有相近观点的网民会自发形成不同的民意群体。方便易用的新媒体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低成本表达集体情绪的出口,这种压力的释放形式即为各种热点事件,这是热点事件加速出现的根本原因。在慢节奏的传统社会,与今日的各种热点事件类似的事情也可能发生过,但之所以没能形成舆情,不仅在于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影响面有限,也在于公民参与意识较低。例如,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老人摔倒后扶不扶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被迅速放大成为全民热议的舆论焦点,引发类似“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这样的哲学探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唤醒了广大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
12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型
笔者根据新媒体信息环境特征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所示模型描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在该模型中,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受众,他们也可以作为信源存在,其发布、转发或者评论的信息都可以成为网络空间中的一个信息来源,影响其他用户。模型中的传统媒体信源可以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模型中的箭头代表信息的流向,同时也代表着信源与用户、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用户之间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也可以因为彼此的熟识关系而面对面直接交流或者电话交流。箭头3、4以及9代表的是用户的群体化聚居现象,一些用户由于喜好、学识、对于信息认知的相同形成了一个用户群体,用户群的构成较为复杂,可以是高影响力的人物,也可以使普通的网民等等,他们聚集在一起对一些事件发表图1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模型
自己的看法言论就很可能会形成相应的热点事件,同时这些热点事件也会影响用户群的信息行为。双向箭头8、12代表在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平台上产生的信息所诱发的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产生后也会影响到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上的自媒体和用户群的信息行为,引发热议。
2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问题及成因
21信息生态问题
211信息过载问题
由于新媒体具有沟通低成本低、交流便捷、网络覆盖面广等优势,很多用户开始借助新媒体打理其个人交际网络甚至工作网络,几乎任何人之间都可以轻易地建立起直接联系,于是新媒体平台上流转的信息激增,很多人每天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移动互联网上接收、发布、传递、处理个人所接触的各种“新”的个性化信息,导致“低头族”和“过度交际”等现象严重。
212信息失真问题
由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民化、低门槛、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信息的快速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虚假的情况出现。一些缺乏客观性、真实性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蔓延,部分信息用户的转发和评论不可避免的导致谣言、虚假广告等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此类信息的传播会造成网络信息污染,甚至误导信息用户的认知。信息的多平台、多渠道传播会导致信息失真,出现信息多版本的问题,造成信息误导。
213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信息平台去权威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渠道四通八达,分散化的信息来源导致用户获得的信息极其不完整,碎片化传播的信息势必会引起信息泛滥。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原有的知识体系日渐崩裂,新的信息体系尚在排列组合中,两者的碰撞使得新媒体信息走向碎片化[4]。信息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言论模式的碎片化和传递过程的碎片化。由于碎片信息过多,用户最应接受的重要信息反倒被淹没,而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也被混同在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中令用户难辨真假,从而出现信息的去中心化现象和平台的去权威化现象。由于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不仅会造成缺乏权威信息发布平台问题,也会造成信息多版本同时传播的问题,这不仅会无端消耗用户的注意力,使其无法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所需的信息,也会导致官方需要向全社会覆盖传播的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难以保障,这可能影响舆论走向的偏移。
214信息安全问题
在新媒体环境中,高度便利的移动社交软件增强了人与人之间联系,方便了用户的生活,但也降低了不法分子接近、引诱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犯错甚至犯罪的难度,成为新的社会危害,值得警惕。随着快捷支付手段的发展,许多用户选择用手机支付代替现金或银行卡进行小额支付,这种支付手段方便快捷,但其中也暗藏着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支付扫码就可以获取用户的银行卡信息以盗取钱财;还有一些新媒体平台没有合理控制权限,导致用户私密信息泄漏,给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215网络暴力问题
新媒体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无所顾忌的发表言论时很容易产生网络暴力,也就是说,某一个用户群体在通过新媒体平台向一些特定的信息用户进行言论攻击,使得被攻击用户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由产生异化[5],同时也使得用户的隐私受到侵害。
216知识产权问题
由于新媒体平台上信息流动量比较大,缺乏一个版权的保护和管控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一些高影响力用户的知识产权。信息用户只需要在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复制粘贴别人的成果,而且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很难追究具体个人的责任,这使得保护知识产权变得十分困难。然而由于这样的侵权行为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下载的资料,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此类“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4]。
22信息生态问题的成因
221言论和传递过程的碎片化
首先,言论主体分布广泛。新媒体环境下言论自由使得信息用户可以无障碍的参与到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过程中,成为言论主体,这些言论主体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也导致了言论主体的信息素养高低不同。新媒体多种多样的平台也提供给了信息用户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信息用户作为言论主体的广泛性是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的成因之一。其次,热点信息切换速度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往往追求快速效应,在一个热门话题产生之后很少会进行深入的跟进调查,该热点信息只是短时间内博取用户关注,登上“热搜榜”,但是随着热点信息的热度很快褪去,用户也会不再关注此类信息,目光随即转向新的热门话题,新媒体信息平台为了迎合这一特点,所发布的信息不得不“蜻蜓点水”。这样就会产生大量不深入、片面的信息,直接导致信息的碎片化。
传递过程的碎片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传递速度快。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追求时效性,使得信息一旦产生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原有的碎片化信息得不到过滤和加工在互联网上不断传播,传播过程中再加入新产生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的同时,信息的传播成本就会降低,更正信息的成本也会降低,这使得信息传播者开始习惯于不假思索的生产并传播信息,这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垃圾信息不断产生。第二,传递主体多变。在传统媒体当中,用户只是被动地作为一个信息受众去接受信息,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用户不但言论自由,而且也有权力作为传递主体进行信息传递。新媒体的低门槛使得任何阶层、任何背景的用户都可进入,传递主体由高影响力用户扩展到普通民众。
222信息受众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微信和微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在于其易传播性,而传播的主体是人,也就是信息用户,信息用户的主观传播行为也会对信息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在微信、微博中,一些信息用户的信息素养不高,在网络上转载或者肆意散布谣言虚假信息,有的用户没有办法识别信息的真伪就会盲目相信导致更多转载;还有一些娱乐新闻或者评论性事件刚刚发布,消息没有明确时盲目跟风转发等现象,类似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一些虚假信息泛滥,误导大众。
223平台的商业化问题
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中,存在很多微商、营销公众号等。有些商家为了商业利益不惜采用不法手段,通过散布虚假广告信息和雇佣水军做虚假评论来骗取消费者信任,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另外,随着微商过多地进入朋友圈,使得原本纯粹的人际关系笼罩在商业阴影下。
224新媒体平台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类似于微信这样需要互为好友才能查看对方发布的信息及朋友圈动态的新媒体平台,在保护信息用户隐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平台的封闭性。这样的封闭性就会导致信息用户接收到比较片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往往通过熟人、朋友来传播,由于信息受众和传播群体的亲疏关系,导致信息受众容易偏听偏信,没有办法客观的评价所接受到的信息的真伪,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肆意蔓延。
225平台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在微信、微博或者贴吧中,对于信息质量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估、监管机制,只有举报、删帖等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信息混乱和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平台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6政府监管缺位
由于网络空间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匿名性,对网络信息及参与主体实施监管的难度非常大。在新媒体平台上,来自政府的监管措施非常有限,而谣言和虚假信息可以肆无忌惮地传播,这无疑会对政府的网络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
3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治理对策
针对上述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问题及成因,本文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治理模型,如图2所示。
31信息治理模型
在图2所示模型中,本文建议从信息用户、政府、新媒体平台3个角度进行信息生态治理。其中,信息用户包括普通用户和媒体从业者。下文将从这3个角度分别进行论述。图2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治理模型
32信息用户角度
321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用户在作为信息受众的同时,也是信息的言论主体和传播主体,所以在提升信息素养识别信息真伪,判断信息价值的同时,也要做到在新媒体上“谨言慎行”,作为个体信息用户,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论,不听信和散播谣言。要学会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意识是提高信息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才能准确地选择信息源,获取相关的信息,才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掌握其精髓,融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6]。
另外,大学生是新一代高素质网民的主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实现网络行为的自律至关重要。广大学生应学会在网络空间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自觉抵制违背公序良知的行为。同时还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遏制不良的欲望,形成道德自律,自觉维护网络世界健康有序发展[6]。
322提高自身对信息的评判意识和能力
从信息受众识别信息的角度,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识别有价值的信息。以微信、微博为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信息内容有很强的主观性,目前还没有完备的审查机制对其内容进行审核。同时,对网络信息的质量进行分析难度比较大,通常需要同行专家才能进行评定。所以,信息用户需要提高自身对信息评判的意识和能力去评判信息。基于此,笔者认为,信息用户对微信、微博信息的评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微信、微博内容的可信度
①信息内容角度。对于述评性信息,要看该文章逻辑是否清晰,叙事是否合理,是否违背伦理道德。对于学术性信息,要关注信息出处,要考虑出处是否正规科研机构、证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精准、相关技术是否成熟等问题。对于人生哲理方面的,作为信息受众的用户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加以判断,不要轻信心灵鸡汤类文字。②信息发布者角度。对于微博、微信上的消息,可从信息发布者地位角度判断信息的可信度。例如,科研机构、新闻机构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发布的信息可信度较高。③文笔、措辞角度。对于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一些新闻,“标题党”现象越来越常见,这是一些自媒体或者用户用一些夸张或断章取义的言辞作为标题吸引读者眼球,这样的信息缺乏区分度和辨识度,很容易造成误导,所以用户在获取所需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其标题和内容的言论是否中肯,措辞是否得当。
(2)判断微信、微博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对于信息质量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这要求微博、微信信息的“新鲜程度”,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往往是刚刚在身边发生的或者是最近热议的热门事件,而不是几个月前的新闻。用户在检索所需信息时是要注意信息发布的时间,避免采用“过时”信息。
(3)判断信息内容的实用性
微博、微信的信息内容是否实用、是否有意义,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领域、研究方向及目标判断,进而筛选出所需的信息。但筛选信息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扭曲作者的原意。我们提倡尊重原创、尊重事实、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这也是信息用户应有的信息素养。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搜索到某条信息或者进入一个博客和微博的时候,要用中立、客观的态度审视它,要对博客、微博中的信息“去粗取精”,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
323群主负责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群体化聚居现象日益明显,所以对用户群进行良好的管理对维护良好的信息生态至关重要。积极推进群主负责制是一个比较有力的管理办法。每个用户群都有一个责任人,这个责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主,群主负责整个用户群的和谐与稳定,负责帮助每个用户进行信息意识的构建和信息素养的提升。针对微信群主负责制,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7]认为,群主的责任因建群而产生,如果群主不能对群里的违法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等于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那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需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完善。
324提高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从业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修养。媒体从业者可以看作是信息生态环境的“管理员”,所以他们必须对信息有敏锐的感觉,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合理解决,认清形势并做出良好的舆论引导工作。另外,媒体从业者需要树立职业道德修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为经济效益所迷惑,为社会大众服务。
33政府角度
从政府的角度来进行信息治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3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一些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不法信息的传播行为,要严格执行法制管控,形成一个常态化管理机制[8]。政府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新媒体平台及移动互联网管理并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另外,政府还需倡导落实并普及实名制。普及实名制对于机构或者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自律手段,因为公开透明,可以让信息用户对自己的言行更加注意,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网络环境。
332加强对用户及用户群的宏观引导和管控
提高公民文明上网的意识,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氛围,对信息用户及用户群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以及适当管控,规范传播内容。
333积极开通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由于信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导致信息用户无法有效的识别真实信息;而且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渠道多样化导致信息用户不知道哪里是权威的信息源。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开设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响应民众关切,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生存环境。
334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
为了更好地解决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政府需要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以维护和谐健康的舆论氛围。另外,倡导信息用户进行议程设置,使信息用户提高议程设置能力也是信息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蒋建国在2016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讲话中指出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切实掌握全球化、全媒体背景的下议题设置能力,学会操作融媒体,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9]。笔者认为这一要求不仅对未来的媒体从业者适用,对各级网络宣传部门和监管部门也同样适用。
34技术角度
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治理,这对软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微信、微博平台具有举报、删帖等功能,但对于信息治理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的功能,从信息的产生,到信息的发布对信息进行实时的监管,利用关键词匹配技术,如果所产生和发布的信息中含有与关键词库里相匹配的禁用词即给予用户提示;另外,在信息产生和传递过程增设信息过滤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平台检测出不良信息后将信息及时过滤,以确保良好的信息环境。现阶段关键词匹配技术在新媒体发布平台还没有广泛应用,由于信息传播即时性这一特点,导致信息治理更加困难,所以技术创新是信息治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总结与展望
随着Web20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信息生态治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生态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又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信息用户角度、政府角度和技术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就信息治理问题做出了讨论。现阶段的信息治理就技术层面而言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未来还需要不断创新,例如将关键词匹配技术运用在信息发布和传播过程中,在信息传播通道增设信息过滤机制等。
参考文献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53271.htm,2016-06-20.
[2]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EB/OL].http:∥mp.weixin.qq.com/s?biz=MjM5OTIzNzQwMA==&mid=2650395323&idx=1&sn=97e7aac29d7187eaa1f66721c666a70f&scene=1&srcid=0622Viwmh3kOQnUjxnGzMsRS&from=singlemessage& isappinstalled=0#wechatredirect,2016-06-20.
[3]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4):112-114.
[4]徐顽强,杨敏.新媒体信息碎片化对政府监督的危机与转机[J].现代情报,2014,(6):48-51,55.
[5]桂钰涵.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互联网为例[J].今传媒,2014,(4):114-117.
[6]周瑞华.培养大学生良好信息素养,防治校园网络信息污染[J].网络财富,2010,(1):140-141.
[7][安全圈]群主倒霉咯[EB/OL].http:∥news.gmw.cn/2016-06/01/content20376557.htm,2016-06-27.
[8]张雁影.“微内容”环境下谣言生成的社会原因及其治理[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6):29-32.
[9]2016年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会[EB/OL].http:∥zzu.cuepa.cn/showmore.php?tkey=&bkey=&docid=1490043,2016-06-27.
[10]邱燕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1,(2):74-76.
[11]艾文婧.微博平台的信息碎片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2]李玉洋.信息碎片化时代媒体官方微博的传播策略[J].新闻世界,2015,(1):86-87.
[13]欧漫.传统媒体应对信息碎片化策略[J].新闻前哨,2014,(6):55,62.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