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14 14:13董媛媛刘娜
关键词:就业能力职业生涯培养模式

董媛媛 刘娜

摘 要: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自身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就业问题。文章从就业能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培养现状,并构建了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能力;职业生涯;培养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9-0074-03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与否。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这些大学生将面临新的挑战。同时,2015年社会就业需求结构无明显变化,民营中小企业需求逐年上升,二三线城市需求人数明显提高。但是,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别较大,未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日益严峻。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就业创业2015年工作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因此,高校迫切需要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就业能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目前对就业能力的概念无统一共识,DFEE认为就业能力是保持工作持续进行的能力,指充分就业能提高个人的自信。国内学者崔海英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获取能够实现就业目标的能力的集合[1]。贾力军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准职业形象三个维度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应在实践环节中体现[2]。黄新敏指出,无边界职业生涯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指自身潜能和价值的开发程度,其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可雇佣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随着职业生涯发展职业边界逐渐由有形到无形转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无边界就业能力更加强调系统综合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能力,这种综合能力贯穿在学生求职、就职、升职过程中。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汇总,满足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综合能力的集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质是提高择业水平,达到人—职匹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适应,分析客观条件及环境,对自身兴趣、能力、价值观和性格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其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有效的发展规划。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使学生个体准确定位,而且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可以获取市场需求,做到人才与需求无缝对接,使学生期望与社会需求相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培养现状

(一)教育现状

2008年教育部要求普通高等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课程,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以上海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院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有一部分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仍有大部分院校以毕业讲座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同时,我国较少高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和就业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和就业指导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建立心理咨询室的高校其业指导师一般都是由校辅导员担任,由于这些教师不具备职业生涯专业知识,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因此整个指导过程缺乏系统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缺乏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很难了解自身状态与社会实际差距,不能及时调整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学生现状

本部分选取哈尔滨理工大学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3个公选课班级和2个必修课班级的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10份,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92%。公选课班级学生专业多为理工类专业,必修课班级学生专业是管理类,在195份调查问卷中,大一同学为73人,大二同学为112人,大三同学为10人。调查结果显示。

1.规划意识淡薄。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发现,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之前,大一有80%的同学没有意识进行规划,大二有66%的同学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大三有40%的同学对职业选择无明确定位(由于本门课程建议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因此大三以上学生选择的较少)。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自我规划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规划目标性差,缺乏实际的规划方向。

2.自我认知不足。现今,大学生总是关心“毕业之后有哪些工作能得到优厚的薪金”,“哪些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都是在为自己的生涯决策寻找外部信息。而在制定生涯决策时,最好的方式应从“了解自我”开始,这样能更好地做出符合自己预期的选择。调查发现58%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在哪里。同时,只有10%的同学知道职业生涯规划内容,35%的同学听说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大多数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在大四的时候为同学介绍就业形势,对实际就业帮助不大。

四、基于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培养

模式的构建

(一)强化大学生自我认知

大学生自我认知主要是建立明确的目标,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兴趣、性格和价值观来从事职业。职业生涯培养从科学的认知开始,包括职业的规划与人生发展,大学时期的学习规划等。根据人职匹配理论,个体选择职业时应依据个体特征选择适应的职业类型。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对自我有明确的认知,对自己的特征有准确的判断。目前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都比较盲从,专业选择是父母给的意见,考研或者就业也是根据他人的看法,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自己完全不感兴趣并且不擅长的事情上面。因此,要指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观念,建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定位。职业生涯是个动态过程,贯穿着一个人的职业周期,因此越早入手越容易获得职业的成功。高校提供的各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大方向的引导,真正的自我定位应是每个学生依据自我情况有意识地自我进行规划。

(二)开展全过程职业生涯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因此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靠某个学期的一门课程的开展,应该是把课程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每个学期针对学生阶段性特点,开设不同的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大一阶段学生初入学校,此阶段对学生职业培养应让其树立职业观念,明确职业方向,并结合本专业特色,定位职业选择。大二阶段学生已对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应在这个阶段完成自我认知的测试。这个阶段的课程应在自我探索四个维度上对学生加以辅导,并且建议学校提供测评工具,辅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大三阶段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此时可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依据学科特点介绍职业知识、特性以及工作特征等。同时指导学生制定职业实践目标,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聘请社会或者企业专家入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同时,在大三阶段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增加实践课程相应完成学分。大四阶段,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的延续性以外,同时要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确定培养方向。对于考研等需要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应给予其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并给予一些辅助讲座,比如留学指南,考研辅导等。就业同学可以开设面试礼仪、求职信书写等课程。因此,大学四年开设的生涯指导课程应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从自我认识、外部信息收集、自我强化等多方面开展,多角度对学生提供就业帮助。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将就业能力贯穿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生涯课程仅仅是以课堂讲授这种单一教学方式提供生涯知识,学生普遍感觉这种方式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学生实际应用效果弱。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应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递,应更多在于能力的挖掘,这就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其领导、沟通、交流和决策能力的机会。

在自我探索这部分,可以采用讲授法与在线测试(平台心理测试)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参与,发现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工作探索阶段,运用翻转课堂方式,引领学生认知职业,将职业分类大典中1838个职业进行辨识。互联网催生了一系列新兴职业,可以运用视频教学了解职业动态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学生对职业发展方向和环境的认知。自我整合阶段,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满足企业需求,加强实践

企业需求主要是应用企业对大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拓展各方面的才能。根据孙志凤对26家企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提高的能力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等[4]。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对于大学生需求的就业能力更为看重通用能力,而此类能力培养最有效地途径通过实践。美国高校要求大学生要在企业完成6个月的实习,而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以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实践课程,或者是组织学生2周左右的时间参观实习,而不是真正进入企业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因此,高校需要转变观念,增加实践,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仅单纯靠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因此学校就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去配合理论课程。校内活动中,一是可以通过开展多元化文化活动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理念的认知,如进一步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面试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此类活动的推广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的热情,拓展生涯教育体系。二是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比赛,搭建大学生创业科研计划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科研项目,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课选修分数,拓展学生发展方向。同时,高校还要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校外实习平台,建立实践基地。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活动,形成多样化的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通用能力。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与企业合作,如湖北省18所高校作为应用技术性普通高校试点与29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且合作成立红豆学院、保利物业管理学院。阿里云与北京航空航天、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合作,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方向,其中部分导师来自阿里云的资深工程师。这种模式促进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校定点输送人才。同时,高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让他们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五)构建高校就业管理平台

学生有了规划目标就需要实现目标的途径,此时高校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平台[5]。此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前期辅助、就业中期对接、就业后期跟踪三个阶段。高校就业管理平台(见图1)主要是运用电子网络技术,构建服务于高校就业网络体系,此体系同时也能与政府和企业进行对接,实现三方一体互动的应用网络平台。就业管理平台中,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试,生涯规划管理,收集简历信息等服务;政府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就业政策信息,提供就业政策指导;企业提供招聘信息服务,包括收集简历,提供网络面试以及在线笔试,收取校园优秀毕业生推荐信息等。高校就业管理平台贯穿于就业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过程指导。

参考文献:

[1]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

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

究,2010,(2).

[2]贾利军,管静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发

展研究,2013,(Z1).

[3]黄新敏.无边界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教育

发展研究,2012,(1).

[4]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5]宋斌.高校毕业生电子就业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

教研究,2012,(2).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职业生涯培养模式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