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原 武建龙
摘 要:文章通过对18名本科生的深入访谈,分析影响本科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升本科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关键词:本科生;学习兴趣;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9-0041-03
国际著名学者帕斯卡雷拉与特伦兹尼在《大学怎样影响学生的发展》中阐明:大学的质量高低、大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和学习参与程度所决定的,卓越的大学应当围绕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而制定政策、开展管理与资源配置等[1-2],可见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十分重要。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自学所占比重逐步提升,有学者认为本科阶段的自学比例应当达到70%,但与研究生学习不同,本科学生仍然需要在外部帮助下,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向、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其自主学习意识与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本科阶段应当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的阶段。然而,我国高校中存在教学方式落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与兴趣缺乏等问题[3],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明晰影响高校本科生学习兴趣的有关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与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本科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的学习标准中,除强调“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对“方法和相关知识” 提出了要求[4]。事实上,高校本科生学习的内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更加侧重于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实践与知识的应用。知识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因此本科生学习内容应当包含理论知识获取、实践应用、社会交往等,不仅要提高本科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要提升其知识应用、参与社会团体、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自我学习兴趣的提升,将其培养成为专业知识过硬,具有较高发展能力(学习、反思与创新能力)[5]、社会交往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文指的本科生学习是广义的、多内容、多层面的学习。耿文侠(2009)通过问卷法,验证了理论课的目的、授课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理论课兴趣产生影响[6],然而哪些因素会影响广义的学生学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本文在系统分析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成绩表现、不同学习定位的18名本科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每个学生的访谈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通过访谈明确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目标不清,缺少动力。首先,多数高校在学生入学后会提供专业讲座与专业辅导等,但是作为刚刚进入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而言,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具体特征与应用方向仍然非常模糊。其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升学压力,因此可以将其转化为动力,促使自身积极努力学习。但是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本科生多数认为自身的学习压力较小,高校也缺乏对学习必要性的宣传与讲解,默认为本科生应当进入自我认知学习重要性的阶段。最后,助学金与奖学金制度,要么普惠性太强,要么侧重于少数优秀学生,导致多数学生无法有效获得奖学金激励。
2.内容枯燥,偏离实际。首先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理查德·莱特说过,“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具体事件,有 4/5 发生在课堂外”[7],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虽然高校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引入了更为先进的电教室等,但是学生普遍认为教学集中在教室,缺乏实验课以及到外部企业、社会学习的机会。按照著名大学学习评估研究者Ewell的观点,非认知发展——信念转变或价值观发展非常重要[8],世界各国评估实践都强调大学使命中非认知的成分,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样重要,各种非认知目标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大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得以达成[9]。其次,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造成的临时误课,无法得到有效弥补,不利于学生灵活的时间安排要求,也不符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网络课程、循环课程以及其他灵活的授课方式等,在高校开展明显不足。最后,授课过程中学生无法感受课程内容与将来实际工作的关系,理论知识的应用讲解欠缺。因为学生无法有效体会课程的实践与应用价值,感知不到学习的用途与重要性,所以学习积极性降低。
3.非己所愿,兴趣不足。首先,有些高校本科生因为服从专业调剂,而选择了自身并不感兴趣的专业,有些高校已经实施了专业调整制度,但是受到成绩与名额的限制等,很多本科生仍然无缘到期望的专业学习。其次,高校教师多数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将知识系统地讲授,但是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缺少研究,因此学生也很难对新专业产生学习热情。所以,在原有专业未能如愿、后续专业兴趣培养缺乏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降低了学习意愿。最后,本科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决策能力,但是信息量仍然十分有限,而家长在学业指导上的作用有限,因此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专业讲解与指导。
4.缺乏特色,针对性弱。很多专业兼收文理生,但是大学的基础课程相同,造成结构性厌学;部分文科生在相关专业中需要继续学习各种数学与统计课程,由于学生自身特质以及高中能力训练侧重不同,导致其对相关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但是为了应对考试,便将大量的时间投入自身不在行、不感兴趣的课程,占用了他们从事感兴趣课程学习的时间,影响了他们整体的学习效果;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学生形成了不同的自我定位,有些侧重于考公务员或研究生,有些侧重于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些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有些侧重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同定位的学生在一套培养方案下进行课程学习,为了兼顾各方需求,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5.约束不严,灵活性差。一种学习型文化的培养,需要通过服从、同化与内化的过程来实现。在本科生没有将学习作为一种兴趣内化的情况下,服从与同化显得十分重要。有效的制度以及严格的执行是学生服从与产生同化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很多高校对于旷课、挂科、违纪等方面的约束力度不够,或者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却没有有效执行,因此容易让学生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将更多的时间荒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是否努力学习并没有对学生评定产生过多影响。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考试内容等更加倾向于理解、认知与应用,因此认真学习与临时突击产生的差距并不大,更多是依靠对问题的理解与相关领域知识的综合积累应用,在没有达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成绩差异并不明显。即使出现了较大的成绩差异,也会通过补考、重修等弥补,为了保障学生就业率,成绩单或者毕业证也没有过多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出现学习努力的学生可能就业并不十分理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续学生的学习动力。
6.环境不好,氛围不浓。学习兴趣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我内在因素,但是外在条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定影响。进入高等学校后,学生的学习相对独立,但是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在没有群体学习压力与激励下,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即便是具有自我学习约束力的个体,其学习热情也远远低于团队学习,可是高校的团队学习制度缺失,学生也难以有效组建学习团队。
二、提升本科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1.首先,学生入学后开展系列专业指导,包含专业讲座、不同年级学生的论坛与交流、学生与毕业入职学生的交流等,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内容与目标;其次,通过宣讲、成功案例分析或者已毕业入职学生演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清本科四年学习对未来工作、就业以及人生起步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校友基金、社会募捐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资金征集等,建立奖励基金,明确规定基金的使用方向与使用方法,并通过管理委员会审查与监督资金使用情况,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受惠范围,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奖励范围,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丰富教学授课方式。通过课堂授课以及校园内、校外社会环境、工厂与企业等不同场所实践教学与授课方式等,丰富大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明确规定教师授课需要融合两种或多种方法,将观赏、研讨、演示、模拟、专家讲座、专家论坛与学生团队学习、学生论坛等其他授课方法有效融入授课过程;探索学生缺课弥补方式,通过在线课件下载、在线视频学习、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同课程联通制度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贴近于实际,高校可以联合企业,将企业不同阶段的岗前培训引入不同阶段的高校学习中,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并在大学学习中不断为满足企业需求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积累与准备。
3.确立专业重选与调整制度,适当拓展专业调整比例与幅度,给学生更多重新选择的机会。另外,高校应当明确对青年教师企业学习与国外学习的要求,使青年教师掌握企业工作实际、掌握国际研究前沿,做到“顶天立地”的有效结合。教师具备了这样的基本素质后,才能通过多案例分析、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国际前沿探索等吸引本科生学习。同时也利于加快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较少,可以通过课程或答疑等计算工作量的方式,搭建交流平台,每个学期指定四到八个学时的时间,实现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并将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采取有效协调与解决方法,提升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激发其学习热情。选修课与所学专业课程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结合,将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4.推行“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突出实践、强化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焦留成,2012)[10]。鉴于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基础课程的A、B方案制度,为文理偏好不同的学生提供可选方案。在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后,积极探索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主导下的A、B方案制度,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选学的学分制度,完善相应的考核方法,保障高校培养理论知识研究人才以及社会实践人才的质量。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紧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实践或集中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尤其是临近找工作的学期,课程学习适当前置等方式,更加利于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时间与期限内集中精力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高校辅导员应当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试或访谈等,跟踪掌握学生的状态与类型等,并联合专业教师在教育、培养与指导方法上,采取不同的方法。
5.加大对学生学习的严格要求。出台相应的、完善的约束制度,并保障制度的有效贯彻与实施,选择违反制度受到处罚的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校的毕业证应当体现学习成绩,按照学生所学科目的平均分或平均学分绩点分类,通过三档或五档制度,将学生进行有效区分,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积极探索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比赛,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使四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性活动的点缀下变得更加精彩。通过课题式培养[11]、系统方案式合作与团队任务式学习等,将教师与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领域的教师有效融合,实现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指出:“如果学生和教授缺乏共同的训练,一所大学只能算是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学院和系科……这个世界和知识并不能像大学一样被任意地分割开来。”[12]
6.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场所。高校与学院应当积极出台政策与制度,鼓励学生团队学习,尤其是具有明确自组织制度与任务的团体,可以根据团体整体表现等,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支持,促进学生团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本科生学习兴致不高的现象,采用了深入访谈法,对问题进行了归类,并给出了有关解决方法与对策。研究可为高校学生培养、制度调整、师资队伍完善等提供有效参考,利于通过高校管理优化提升本科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
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
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2]Pascarella E T.,Terenzini P.T.How College Affe-
cts Students: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2005:602.
[3]李桂兰,冯明康.不同管理方式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比较
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4]于永华.方法学习:本科生学业标准的重要内容[J].高
等教育研究,2009,(10).
[5]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
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电
化教育研究,2009,(7).
[6]耿文侠.影响师范生教育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J].教育研究,2009,(12).
[7]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
[8]P.Ewell.Applying Learning outcomes Concepts to
Higher Education:An Overview[EB/OL].http://www.
hku.hk/caut/seminar/download/OBA_1st_report.pdf.
2010-07-17.
[9]吕林海.国际视野下的本科生学习结果评估——对“评
估什么”和“如何评估”的分析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
究,2012,(1).
[10]焦留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施本科生分类培养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11]孙英,蒋耀庭.开展“课题式研究”,培养低年级本科生
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12]韩青青,钟鸣文.探索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浙江大
学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