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小学生习作语言的策略探究

2016-05-14 10:43王月玲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病文课外阅读习作

王月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05-01

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来,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习作方面的要求指出: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要有一定速度;能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语。这些要求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的原因应该说是主要的。《课标》指出:习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而有用;应该抓住取材、起草、构思、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好多教师在写法的“精”上缺乏研究,在作文的“有用”上缺乏指导。习作是语言的再现,要解决作文难这一现状,就必须在研究语言的运用上下功夫。

1 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语言化妆、美容之法

1.1 以课文语言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涵养学生的语感

汉语涵养丰厚,别具韵味,语言形式丰富多变,表达意境深远绵长。没有学生主动对语言的认同,语文教学就成了简单的灌输,我们只有让学生品尝到语言本身固有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为语言化妆、美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语句,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和把握,适时引导学生品味和运用。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引导学生从“踏、撒”中体会诗的语言的精练;从“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感悟“饱满、烂漫”的神韵;从“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的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理解由“……变成了……音符……流泻……”成句的丰满;从“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

光……”这句式整齐,寓意深刻,可引导仿写、补写。再如教材中的人物对话的分节展示以及提示语言的运用无不让人体会出语言的涵养深厚和形美、神韵。在教学中如能重视这类提示语言的运用就能为学生习作语言的化妆、美容指明方向。

1.2 以课外阅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拓展语言积累,为语言的运用创造条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会不知不觉地为积累经典语言打下基础。目前一些农村教师以为学生的习作训练主要在作文课上忽视对学生生活积累的指导,搞“经典范文”背诵,更有甚者出了题,说了要求就让学生动笔,难怪学生作文语言干瘪、乏味,无话可说,有话写不出来。实践告诉我们:日常生活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和语言的好途径。生活里的每一天每一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同样是学校大门,大门上挂着好多金光闪闪的奖牌,学生进进出出无数次,就有好多学生对奖牌上的内容说不准,说不上,这就是老师未能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随时记下身边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阅读中丰厚,就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2 在实践运用中感悟语言上色、添彩之法

为语言上色、添彩实质上就是指语言的感受性,当我们听人说话或阅读文章时,那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文句便在我们的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场景,同时产生情绪体验或思想感受。当我们接触外界事物或置身某一情境时,大脑又会用相应的语言、文句形式去表现它们,这就是语言的运用。小学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致使作文语言常常平淡无味。以今年寒假小学生写社会实践征文《这一天使我感受到……》为例,有一学生是这样写的:大年初四上午,我一吃过早饭就出去玩,我还没到邻居王阿姨家就遇到了一条狗,那狗直向我叫,我很害怕,就跑到王阿姨家,把门关起来,直到狗走了,我才敢出来。全文不足100字,这是非常典型的写不具体的通症。怎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这样的事,在用语言表达或写上文章时使人听了或读了如身临其境、栩栩如生而不至于平淡无味呢?以这篇文章为例,小作者如能抓住狗的神态、瞪眼、吐舌、龇牙、伸前爪、低头仰嘴;再抓住小作者自己的神态、动作,如:呆立、害怕、哭喊、逃跑,甚至逃跑过程中的细节——丢了手套,跌了跟头等。如此这般,文章不仅具体,长起来了而且也胖起来了。

3 在作后讲评中领会语言活血、化淤之法

《课标》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各种信息途径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从这里可见即时性小学生习作评价对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找准诊疗语言的巧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1 以教师的示范评改为语言的活血、化淤引路

每次习作讲评首先要讲究即时性,讲评时间不宜过长,以学生作后三天为宜。每次讲评从学生习作中抽出佳作或病文及病文片断三四篇,教师针对这样的典型,尤其是病文片断,让学生再读类似的佳作或片断,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思索,同学间取长补短,邦改,辅改,自改,谈看法,讲观点,悟窍门,说感受。如一学生写《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文章这样写道:晚上吃过晚饭,我正在做作业,爸爸领了一批麻友进来了,就叫我去厨房做作业,但是我不去,爸爸就骂我,妈妈听了过来就跟爸爸大吵了一场,那天晚上我没睡好觉,作业也没心事做,爸爸麻将也没玩成,我心理不是滋味。像这样的片断,可指导学生对照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如《爱如茉莉》中“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从中感受一下人物对话的写法,再去组织学生以事件为背影再现对话内容,这样的活血效果一定会好。

3.2 以学生的自我修改为语言的活血、化淤铺路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在习作讲评中,教师的示范讲评引路之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我修改了。让学生针对教师给的提示,找出作文中的病症,对照佳作或病例矫正的范例放于小组中自改与他改。教师也作为普通一员参与学生自评,在鼓励的基础上,也可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既能找出病因又能为病文治病,从而达到活血、化淤之疗效。

总之,没有一个人生来就能说会道,会习会作。都是后天环境的陶冶——学校教育与自身的悟性——阅读与积累形成的,两者相得益彰才使得小学生的作文语言不断亮丽和丰满起来。

猜你喜欢
病文课外阅读习作
情感不真实
新时代背景下的应用文写作创新研究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病文升格重语言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认真选材 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