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萃 王占国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入新的辉煌时期,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在60年代逐渐成为当时主导的学习理论。本文通过对认知主义学习论中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的两种理论的阐释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得出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不但大大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也为当今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发。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认知结构;认知同化;学校教育
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呢,有没有规律,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却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为什么学生在某种教学情境下学得容易、愉快,而在另一种教学情景下学同样的内容却艰难、压抑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就构成了所谓的学习理论。
1 学习与学习理论
提到什么是学习,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看书、上课、做作业,而这些在学习心理学家看来只是狭义的学习,而且只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不但人类需要学习,动物也需要学习,马戏团里的猴子会算数,狮子会滚绣球,狗熊会骑自行车,都是由于学习的结果。所以,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学生的学习。为了认识学习的本质,许多心理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条件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其根本目的是要为人们提供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从而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在过去的20世纪,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对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60年代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而成为当时主导的学习理论。
2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反应习惯。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制约于自身的内部心理机制的差异。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被认为是当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
2.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美国教育界几十年后,由于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而引起了全美教育界对教育问题的反思,教育改革的呼声迅速升温。布鲁纳生逢其时,以强调知识结构的掌握和倡导发现学习成了这场教改运动的领袖。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例如,代数中的交换律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如何通过发现来学习?布鲁纳根据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这样两人才能玩跷跷板)设计了一个天平,让学生来调节砝码数量和砝码离支点的距离。他先让学生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数学来表示,从而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利于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2.2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虽然奥苏伯尔与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但奥苏伯尔对布鲁纳认为发现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观点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他认为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的,把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的是错误的。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取决于学习的方式是发现的还是接受的,而是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是意义学习。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应该是实质性和非人为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或靠机械背诵的。例如,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再学习“鲸”这一新概念时,“鲸”这一概念与“哺乳动物”概念之间就有逻辑上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人为的,是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的,因此,这种联系这是实质的、非人为的。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里的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结果,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
3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实践意义
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观点对当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上的启发。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反映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们在教学时应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科学地运用人类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件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心理科学,2005(28).
[2]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边萃(1984-),女,辽宁营口人,新闻学专业硕士,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传播、新媒体研究;王占国(1981-),男,黑龙江双鸭山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讲师,研究方向:足球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