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 邱宗忠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培育面临着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挑战。高校培育雷锋精神,要拓宽普及路径,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强化融入路径,提升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在认同;丰富实践路径,助推大学对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完善管理路径,保障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
关键词: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34-03
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培育雷锋精神无疑对于大学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社会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和全面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文化多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部分人为了过分追求利益出现了价值迷茫、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受市场经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这无疑给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培育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
(二)来自家庭的挑战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并且终生与之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基本群体,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和智力发展,还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长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呵护[2]。但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偏执,重视孩子智力的早期定向培养,忽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传统家庭美德教育和孩子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行的养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形成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生活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能力差,缺乏关爱、理解、团结、分享和奉献精神[3]。他们将这些思想和性格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高校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影响了高校雷锋精神培育工作的过程和效果。
(三)来自学校的挑战
中学阶段,学校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雷锋精神的培育。进入大学后,雷锋精神的培育往往注重形式,忽视内涵,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长远规划,学雷锋活动往往载体有限、内容单一,偏重程序性和表面化[4]。这使部分大学生存在对雷锋精神认知的误区,有的同学对学雷锋活动表面敷衍,内心抵触,有的同学把评优评先、活动加分或毕业求职作为参加学雷锋活动的主要目的,把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变成了现实功利主义的思想驱使,培育工作常常停留在传授知识与教育感化层面,雷锋精神未能真正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5]。
二、新时代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路径
(一)拓宽普及路径,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
雷锋精神是高校重要的德育资源,只有不断拓宽普及路径,丰富教育内容,将雷锋精神深厚的精神内涵与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成长成才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使其深入人心。
1.植入课堂教学,发挥主阵地育人功能
将雷锋精神植入课堂教学,通过普及宣讲,提升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系统认知,引导大学生建立完善的雷锋精神理论体系。教育内容上,注重由“高、大、全”向“本、真”的回归,巧用代表性案例,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变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事实依据,深化大学生对雷锋精神实质的理解;教育方法上,注重以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灵活穿插运用讨论法、问答法、阅读法、教学互动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增加大学生思考、研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上,可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像资料,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注重提高教师个人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解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6]。发挥雷锋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性、理论性强,又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2.搭建新媒体平台,丰富宣传教育渠道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它以其内容多元、终端多样、方式简单、互动性强、传播快速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培育雷锋精神要将新媒体作为雷锋精神普及教育的新阵地,构建多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平台。建立培育雷锋精神的专题网站,举办网上学雷锋系列活动,增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建立学雷锋网络社区,培养选拔高素质的网络意见领袖,开展雷锋精神的学习、交流和探讨;建立微博、微信、短信平台,推出电子杂志、手机报,开展雷锋精神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学生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7]。
(二)强化融入路径,提升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内在认同
雷锋精神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使大学生在系统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雷锋精神的内在认同,才能使其建立共同的理性信念和价值追求,成为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者。高校雷锋精神的培育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熏陶,行为得到规范。
(1)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学雷锋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寻找身边的感动”摄影图片展、以传承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朗诵、辩论、征文、访谈等活动,鼓励大学生拍摄爱心电影、社会公益微片段、公益纪录片,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丰富载体,拓展空间,以党、团、班级组织为载体,开展学雷锋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的学雷锋特色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在基层校园文化活动中探索雷锋精神的价值和内涵[8]。
(2)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合理布局建筑、雕塑、路标、花草等物质实体,科学规划校园文化长廊,悬挂雷锋画像、雷锋语录板等,将雷锋精神蕴含的精神品质融入到物质实体中,让大学生在优雅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感受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将雷锋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精神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营造爱党爱国爱校、勤奋学习、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要求党员、干部、教师带头践行雷锋精神,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先进典型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充分利用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营造学雷锋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自觉汲取营养、汲取力量、提升境界。
(三)丰富实践路径,助推大学对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只有将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引领大学生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9]。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学雷锋活动的延续和深化,是雷锋精神培育的重要实践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雷锋精神的实质,培育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10]。
(1)拓宽渠道,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加强学雷锋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把实践教育活动做到品牌化、专业化;结合雷锋精神时代主题,与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大学生学雷锋社会实践超市,实施长期与短期、假期与日常、个体与团队“三结合”的社会实践运作模式,使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11];坚持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化设计、项目化实施,优化团队功能,把传统实践手段与新媒体渠道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在真诚服务社会中践行雷锋精神、实现自身价值[12]。
(2)拓展平台,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和工作体系,健全志愿服务队的招募、培训、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联合政府民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校外媒体,为大学生建立适合多元化需求的长、中、短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库,建立志愿服务“爱心存折”制度,实行项目化管理,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策划、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大学生公益创业和校企合作平台保障经费来源;依托公益联盟合作,加强志愿服务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实效性,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引导大学生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有机结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感悟雷锋精神[13]。
(四)完善管理路径,保障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
雷锋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实践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更需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制定政策,完善机制,用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体制保障高校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发展道路[14]。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指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联动机制,将雷锋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政治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其次,建立理论指导机制。成立雷锋精神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为雷锋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第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完善的考评制度,将雷锋精神培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团支部工作和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考评体系,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建立检查和奖惩激励机制,在大学生评优评奖和选树典型中,将学雷锋活动作为重要条件,大力褒奖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等具有富有雷锋精神的大学生,对有明显道德失范行为的大学生进行惩戒。第四,建立创新机制[15]。变管理约束式为融入服务式,变说教灌输式为沟通互动式,变各自为战式为组合团队式,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创新雷锋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16],增强学雷锋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潘讳,李真军.以弘扬雷锋精神为途径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94-96.
〔2〕金卫东.“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研究——基于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的案例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任艳华,袁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6):98-100.
〔4〕任园园.当前中学雷锋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洛阳:河南师范大学,2013.
〔5〕邓雄峰.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弘扬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黄玲.浅谈技师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策略[J].企业导报,2012(1):232-2133.
〔7〕段莹.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36-37.
〔8〕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3-03.
〔9〕李祖超,聂飒.基于弘扬雷锋精神的榜样教育创新[J].中国德育,2012(10):48-52.
〔10〕黄红艳.雷锋精神与志愿精神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
〔11〕徐艳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何周华.将雷锋精神融入医德教育的探析[J].广西教育,2015(3):29-31.
〔13〕翟翡,吴卫卫.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及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15(5):55-59.
〔14〕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4):7-12.
〔15〕刘春福,关云虎.高校党建推动雷锋精神常态化建设研究述评[J].理论观察,2014(4):40-42.
〔16〕朱秋.大学生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