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否定词“莫”字研究

2016-05-14 06:51

闫 灿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盐铁论》否定词“莫”字研究

闫灿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摘要:何乐士等认为“莫”可作否定代词,也可作否定副词。通过穷尽式地考察《盐铁论》中的“莫”发现,“莫”作否定副词时仅表对动作行为的否定,作否定代词时多数用于叙述句,少数用于“莫+形容词+介词”或“莫若”等形式的比较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历时对比,发现“莫”的词性变化规律。

关键词:《盐铁论》;莫;否定代词;否定副词;历时对比

关于“莫”字词性的问题,《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认为“‘莫’可作代词,也可作副词”。[1]而《词诠》除了赞同以上观点外,还认为 “‘莫’可作同动词”。[2]

“莫”的词性变化有一定的历史过程,如《汉语语法史》认为“副词‘莫’字本来是无定代词,后来词义虚化了,才变为副词”。[3]这样看来,确定“莫”的词性还需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本文以王利器先生的《盐铁论校注》为底本考察,考察发现,《盐铁论》中共计“莫”字用法66例,除去3例引自《诗经》,2例引自《春秋》,1例用于“莫耶”(古剑名),其实际用法为60例,其中56例用于否定代词,4例用于否定副词。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种用法。

一无指性代词“莫”

《盐铁论》中共出现了56例“莫”处于叙述句和比较句中作为否定代词的用法,其中52例出现在叙述句中,4例出现在比较句中,下面详细分析。

1.叙述句中“莫”出现的句式。

莫+动(宾)。《盐铁论》中共出现8例这种用法,如:

(1)所盗不足偿于臧获,妻子奔亡无处所,身在深牢,莫知恤视。(卷四·褒贤第十九)

(2)当此之时,百姓不保其首领,豪富莫必其族姓。(卷五·国疾第二十八)

(3)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牧,欲人之从己,不能以己从人,莫视而自见,莫贾而自贵,此其所以身杀死而终菹醢也。(卷五·讼贤第二十二)

例(3)中“莫”后面是单个动词“视”“贾”;例(2)中“莫”后是动宾短语,例中的“必”实为“庇”,其后宾语是定中结构“其族姓”。值得注意的是,例(2)中,“莫”前有名词“豪富”充当句子主语,而“莫”位于名词之后,仍然为该句的主语,此时二者是同位语,共同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又如例(4)中,“诸侯”与“莫”共同担任该句主语,同样是同位语的关系。此类用法在《盐铁论》中繁多,后面不再详述。

莫+助动词+动。共6例,如:

(4)孔子大圣也,诸侯莫能用,当小位于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卷五·国疾第二十八)

(5)诚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则莫能入。(卷九·险固第五十)

(6)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卷二·非鞅第七)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用于“莫”后的助动词有“能”“可”。

莫+助动词+介宾。仅1例,即:

(7)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卷三·轻重第十四)

该例中,介词“以”和名词“德”构成介宾短语“以德”,用于助动词“能”之后。

莫+助动词+状中,仅1例,即:

(8)其后周衰,诸侯力征,蛮、貊分散,各有聚党,莫能相一,是以燕、赵能得意焉。(卷八·伐功第四十五)

该例中,副词“相”作状语修饰“一”,形成状中结构“相一”位于“莫”和助动词“能”之后。“相一”意为“相互统一”。

莫+代词+(助动词)+动。“莫”字句中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代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当谓语为“助动词+动词”这种形式时,代词也常常置于助动词之前。《盐铁论》中这种用法共出现8例,如:

(9)县官设衡立准,人从所欲,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卷一·禁耕第五)

(10)故画地为境,人莫之犯。(卷九·繇役第四十九)

(11)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卷九·论勇第五十一)

以上各例代词宾语全部前置,且前置宾语均为“之”,如“莫之能欺”为“莫能欺之”,“莫之犯”为“莫犯之”,“莫之敢攻”为“莫敢攻之”,“莫之敢当”为“莫敢当之”,“莫之敢御”为“莫敢御之”。另外,用在代词之后,动词之前的助动词可以是“能”“敢”。

“莫”常与否定副词“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具体用法如下:

莫不+动(宾)。共18例,如:

(12)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卷四·褒贤第十九)

(13)故列羽旄,陈戎马,所以示威武,奇虫珍怪,所以示怀广远、明盛德,远国莫不至也。(卷七·崇礼第三十七)

(14)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卷四·贫富第十七)

以上各例均是“莫”“不”连用加上动词或动宾短语,以表示肯定或强调之意,如例(17)强调用“莫不屈体卑辞”来强调“万乘之主”德行的崇高。

莫不+助动词+动词。共5例,即:

(15)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卷五·相刺第二十)

(16)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然犹脩城郭,设关梁,厉武士,备卫于宫室,所以远折难而备万方者也。(卷七·备胡第三十八)

(17)周累世积德,天下莫不愿以为君,故不劳而王,恩施由近而远,而蛮、貊自至。(卷八·诛秦第四十四)

(18)武王之伐殷也,执黄钺,誓牧之野,天下之士莫不愿为之用。既而偃兵,搢笏而朝,天下之民莫不愿为之臣。(卷九·繇役第四十九)

上述诸例中助动词分别为“欲”“愿”,表示对主观愿望的强调。

莫不+形容词。共3例,即:

(19)故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世务第四十七)

(20)非可刑而不刑,民莫犯禁也;非可赏而不赏,民莫不仁也。(卷十·诏圣第五十八)

莫不+名词。仅1例,即:

(21)古者,君子不近刑人,刑人非人也,身放殛而辱后世,故无贤不肖,莫不耻也。(卷十·周秦第五十七)

该例中“耻”本为名词,但在该句中用如动词,意为“以之为耻”,因而“莫不耻也”即“没有人不以刑人为耻”。

除了上述的“莫”“不”连用表示双重否定的用法,《盐铁论》中还出现了1例“莫”与副词“相”连用的例子,即:

(22)国富而教之以礼,则行道有让,而工商不相豫,人怀敦朴以相接,而莫相利。(卷一·禁耕第五)

该例中“利”本为“利益”之义,这里用如动词,意为“争利”,“莫相争利”即“没有人互相争利”。值得一提的是,本例在意义上应该归入“莫+动”的形式中,此处为了突出显示其修饰副词“相”,故而单独列出。

2.《盐铁论》比较句中的“莫”所在句式。

《盐铁论》中共出现了4例“莫”处于比较句中的用法,共有两种句式,第一种为“A+莫+形容词+介词+B”,如:

(23)故臣罪莫重于弑君,子罪莫重于弑父。(卷二·晁错第八)

(24)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次禄养,下以力。(卷五·孝养第二十五)

这种句式表示“A没有比B更……的了”,如上例意义分别为“因此臣子之罪没有比弑君更重的,子女之罪没有比弑父更重的”,“孝没有比用天下财富供养父母更大的了”。

第二种句式为“莫若+B”,如:

(25)方今为县官计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币结和亲,修文德而已。(卷七·击之第四十二)

这种句式表示“没有什么比B更重要的了”,如上例意义为“没有比息战养兵更重要的了”。

二否定副词“莫”

否定副词“莫”表示一般的否定。《盐铁论》中共出现了4例“莫”用于否定副词的用法,且全部用于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否定副词“莫”常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否定,主要句式为:“莫+动宾”,即:

(26)故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无以养君子,不当耕织为匹夫匹妇也。(卷五·相刺第二十)

(27)天子适诸侯,升自阼阶,诸侯纳管键,执策而听命,示莫为主也。(卷一·禁耕第五)

(28)当此之时,非无远筋骏才也,非文王、伯乐莫知之贾也。(卷五·讼贤第二十二)

(29)士民非不众,力勤非不多也,皆内倍外附而莫为用。(卷八·结和第四十三)

上述几例中“莫”都是修饰动词,表示对该动词动作行为的否定。如例(26)—(29)“莫”分别修饰动词“治”“为”“知”“用”,意义分别为“不是君子不能治理小人”“(诸侯的做法)表示(他自己)不是主人”“不是文王、伯乐不知道他们的价值”“(秦的子民)都在内背叛自己的国家在外依附别国而不被重用”。

三从历时的角度看“莫”的词性

前文提到,王力(2005)认为在先秦时期“莫”字用作否定代词,而不用作否定副词。但通过考察先秦文献《左传》《国语》发现,《左传》“莫”字用法共出现了123例,除去16例古官名“莫敖”,“莫”实际用例为107例;其中有5例作为否定副词,占“莫”字实际用例的5%。因此,在先秦时期,“莫”作为否定代词是其主要用法,但并非唯一用法。另外,《汉语文言语法》认为的“‘莫’用做禁止词在秦汉前本来就不见”[4]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莫”在《左传》中有表示禁令否定的用法,如 “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因此先秦时期,“莫”主要用为否定代词,极少用为否定副词。但秦汉以后,“莫”作为否定副词的用例明显增多,以《搜神记》为例,《搜神记》共出现36例“莫”字用例,除去3例用于古剑名“莫邪”,故“莫”字实际用例为33例。在这33例“莫”字中,“莫”作为否定副词出现了8例,占“莫”字实际用例的24%。具体情况见下表。

“莫”作为否定副词历时比较表

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表明,从先秦至两汉再至魏晋时期,“莫”字作为否定副词用法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

至于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从音韵学的角度来分析。《汉语语法史》认为“莫”用于否定副词,是与“莫”“勿”“毋”三者的混同分不开的,他认为:“‘毋’和‘莫’是鱼铎对转,故得相通。‘莫’和‘勿’对举,这是‘莫’‘勿’混同的开始。东汉以后,‘莫’字当‘勿’字讲,渐渐多起来了。”[3]王力先生的这种观点与上文表格中的数据是相符合的,因此是合理的。

其次,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莫”作为否定代词在先秦文献中最常见于“主语+莫+谓语”句式,如“民莫有斗心(《左传·桓公五年》)”,此时“莫”作为否定代词,其前一般有一个名词作句子的主语,“莫”与该名词共同承担主语,既指称该名词,又否定后面的动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莫”前名词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其指代功能也渐渐消失,而否定后面动词的功能却逐渐凸显,如:“及囚至,诘之,皆莫敢匿诈,一朝决竟,遂超为廷尉。(《三国志·魏书一二》)。”

第三,《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认为“‘莫’作副词,前面还可以受范围副词(如‘皆’)或疑问副词(如‘何’)等的修饰,无指代词‘莫’则不行”,[5]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莫”前受副词修饰的用例逐渐增多,即“莫”作副词的用法逐渐增多。

综上,我们认为,“莫”在先秦时期主要用为否定代词,后来“莫”字逐渐具有了否定副词的功能,这种用法在先秦时期萌芽,东汉以后逐渐增多。

参考文献

[1]何乐士,敖镜浩.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375-376.

[2]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8:18-20.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5.

[4]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94:346.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324.

[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

Class No.:H109.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 Use of Chinese Negative Word “Mo” Used in YantieLun

Yan C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HeLeshi thought the Chinese word Mo can be used as a negative pronoun or an adverb. By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used in the book YantieLun , we find that the word Mo express generally negativity. When it is used as a pronoun in narrative sentences, the use of “Mo” has changed rule by diachronic comparative between different periods. We tried to find out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the part of speech of the Chinese word Mo.

Key words:Yantielun; Chinese word Mo; negative pronouns; negative adverbs; diachronic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1-0136-3

作者简介:闫灿,在读硕士,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