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5月12日文章,原题:汉语并非落后语言 19世纪的东方主义以一种殖民主义和居高临下的视角看待中国和汉语,这种对中国的理解如今依然存在,而且在新世纪开始起势,主要的驱动力是有观点认为中国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媒体。
东方主义1.0时代,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汉字是科学进步的重要阻碍因素。他的论点是,对于用汉语思维和说话的人来说,汉语语法结构使他们难以形容、甚至想象某些概念。他说,中国人被一种与现代思维不兼容的语言束缚是种不幸。东方主义1.0如日中天之时,东方主义2.0孕育并开始走向主流。1900年,旧金山一份报纸用漫画试图表明,汉字书写与打字机以及其他现代技术不兼容。报道中,一部巨型汉字打字机占据了某报社的一个房间,键盘12英尺长,有5000个按键。
不过,在20世纪,反对汉字的进化论论调不断遭到质疑。1985年,英国语言学家桑普森驳斥汉字不足论。1987年,英国人类学家古迪收回他之前关于汉语、汉字书写的观点,他说,“我们无疑过于强调在交流方面‘西方拥有的独特性’”。
东方主义2.0的巨大讽刺是,汉字不但在21世纪表现强劲,更是数字化时代发展最为迅速、传播最为广泛以及最成功的语言之一。中国不但是第一个广泛应用智能输入法技术的国家,也是当今信息技术的巨头。汉字显然没有成为社交媒体繁荣的羁绊,没有阻碍智能手机行业迅速发展乃至开始确立全球标准,甚至没有阻碍弹幕的崛起。
不管事实是怎样,东方主义仍旧“高昂着丑陋的头颅”。或许,我们不应该将这些陈旧的论调包上鲜亮的技术外衣,而是应该花时间研究中国的打字机、电码、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当然还有汉字。▲(作者汤姆·马拉尼,传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