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规模适度,其前提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体系和经营体系。在现代农业这一全新场域中,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的形态要求因时、因地进行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相继出现。根据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家庭农场既是对传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效继承,也是对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有益补充。各地政府有必要借助土地流转手段适度引导,激励真正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从事家庭农场经营,同时促进各式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形成有活力、多元化、合作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关键词: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农业主体;组织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6)03-0071-0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阶层分化,特别是城乡之间的二元格局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遭遇适应性挑战,如何培育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是我国农业能否实现破冰之旅的关键。这一方面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改善并提高劳动和土地要素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更需要在组织和制度上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1],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逐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验新型农业和农村发展道路,继续深入探索诸如种粮大户、养殖大户、专业性经营合作社等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可行性。
那么,在现代农业场域中,哪一种农业组织方式更具适应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度推进,农业人口进一步缩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农地规模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但又显然不会出现类似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大规模家庭农场。在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背景下,家庭农场究竟能否成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围绕家庭农场的理论探讨不断升温,但是基于实地调研的田野研究仍然非常有限。基于对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本文着重从各类型农业组织方式的比较优势角度出发,讨论在现代农业场域中推广家庭农场的合理性,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现代家庭农场的诞生
家庭农场是特定历史阶段和背景下的产物。我国的家庭农场是在农业集体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实现农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2]。因此,我国家庭农场的主体形态仍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但这种经营却是以适度规模为前提和保障的。可见,我国家庭农场既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相比,家庭农场具有哪些优势和缺陷?其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回答。据此,我们在2014年组织专业人员,对河南省Y市的家庭农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在深度访谈和问卷填写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及其组织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我国现代家庭农场的组织优势
(一)我国农业的几种典型生产和组织形态
当前,我国农业大致形成了四类主要组织形态: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四类形态各有利弊,农业发展过程中更应取长补短,形成各自的差异化优势,最大的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见表1)[3]。
(二)我国家庭农场的相对优势
作为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家庭农场在未来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承担中国农业的未来?在这一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争论。根据我们的研究,相比小农户、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等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具有规模效益优、用工效率高、经营方式活、市场主体性强四大比较优势。
1. 规模效益优。家庭农场与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公司都属于规模经营,只是规模大小不同。因此,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主要体现在:与小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亩均生产成本更低,商品化程度更高,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同时增加了种粮收益。
从亩均生产成本来看。家庭农场相比小农户的亩均生产成本较低,以Y市的HRB联合家庭农场为例,就亩均小麦种植生产资料成本而言,家庭农场要比普通农户节省70元/亩。Y市CY家庭农场的管理者王某介绍:因为跟机械主关系较熟,又是老主顾关系,旋耕两遍加播种费用50元/亩,比普通农户节省了30元/亩。
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来看,小农户的农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满足自家消费,还有剩余再以零散方式销售。而家庭农场作物由于产出规模大,因此有批发商直接上门收购,还提供其他相应的免费服务,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去追求更大的利润,商品化程度自然相应提高。以FM、YJY和CY三个家庭农场的部分产品为例,由于农产品的大规模种植本身追求商品化,即进入批发市场交易,而非小农户“较高的自身消费占有”[4]。家庭农场得益于大规模的种养经营模式,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提高,转化的货币收入也随之增加。
从对农产品质量的注重程度来看,规模化带来了商品化,商品化进而促进品牌化。家庭农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农产品实现商品化之后,紧接着就会考虑如何实现品牌化,所以尤其重视产品质量。以Y市为例,当地的家庭农场主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力争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有机”“无公害”等比普通小农种植作物更高的档次。例如,FRY家庭农场主要种植新培育的有机葡萄,其采用现代新型的嫁接技术不仅第一年就结果(一般葡萄苗第一年不结果),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还高于一般葡萄品种,更加适合酿造葡萄酒等高端加工。由此可见,相比小农种植,家庭农场已经开始转战有机食品种植,在追求规模利润的同时还增加了产品质量,实现了食品安全效益。
2. 用工效率高。家庭农场与农业公司、合作社的用工区别在于,家庭农场通常采用雇工+自用工、长期雇工+季节性雇工+亲戚帮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节约了劳动成本,又不影响自家干自家的活儿,此外对家庭农场的拥有意识也激励了劳动投入的积极性。
由于家庭农场通常是自家劳力参与劳作,因此可以节约大量成本。以Y市正在办理农场注册手续的武某为例,其有兄弟6个,妻子又有姊妹兄弟5个,都住在本村或邻村。技术是自己学习,虽是“半侉子”水平,但有亲戚协助,有时候也会去市里请教专家。农场主对农场帮工的亲戚“也不客气”,累活重活都让干,出于情感因素和民间传统,一般并不开工资,只管顿中午饭,或者干脆各自回家吃饭,妻子的小妹(做会计工作)免费帮忙记录农场收支。可见,家庭农场传承了家庭经营的优良传统,生产劳作投入了大量不计成本的自家劳动力,相对节约了一部分雇工费用。合作社和个体经营一定规模后,基本上是雇工做活,自己升格为管理者,脱离了一线的初级做工。
相比之下,家庭农场的家庭成员都参与劳动,甚至“扩大家庭”中的亲戚也是帮工,相对会节约一些雇工费用(大概相当6个长期工,每个长期工要1 200~3 000元/月)。由于是自家财产,对农场的感情不一样,劳动的态度也不一样。一位农场主在生产中发现,家庭成员作为农业生产所得的享有者,比仅赚取日工资的雇员工作更有动力,劳动效率也要高得多。
此外,家庭农场的用工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结合以上列举的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农业公司等用工对比状况得出,合作社和公司用工基本上是“长期工和散户自己劳动”的模式,长期工要按月发放工资,不分闲忙季,做工时间和工作量也比较松散,很难量劳定酬。而农场用工形式非常灵活,除了长期雇工,还有亲戚帮工,此外农忙季节,还要雇佣大量的短期工,一般是周围村里的年纪在50~60岁的农民,但要求却比较严格,通常是根据一天的工量发放相应工酬。由此可见,家庭农场普遍能够根据自己种植的作物,结合农忙与农闲的时间差异,灵活选择雇工人员的数量、时间、年龄、性别、地域、技术熟练程度等,充分体现了雇工的灵活多样性。
3. 经营方式活。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通常以经营一种农作物为主,比较单一,如果遇到灾情或对市场变化把握不准等情况,很容易“一亏到底”,而且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经营转轨[5]。而家庭农场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相对优势,一种农作物经营不下去,可以迅速调整经营对象,改换利润较高的其他作物,还可以开展多元化的种养殖和树下套种等“立体化”经营。
例如,Y市的YH农业合作社专业种植有机红薯,目前经营规模1 700亩,带动周围散户规模40 000亩;FR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面积2 982亩,专门培育种植葡萄,另外还栽种了几百亩的果树,未来的发展规划包括建设养老院、休闲会所等,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可谓雄心壮志;RN养殖专业合作社之前主要是养牛,由于货源市场缺乏导致亏损,后来养殖了1 000多只羊,带动了17家散户,致力于打造并掌握Y市繁育羊市场,此外还有70多亩鱼塘。这样的种养殖规模和前期大量投入,一旦面临产品市场萎缩或致命性的天灾人祸,合作社和农业公司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营内容和模式的变轨。
再来看家庭农场的情况,Y市的CY家庭农场经营560亩地,其中桃树40亩,梨树大的260亩、小的60亩,绿化树70亩,小麦玉米60多亩,黄豆6亩,养鸡近2 000只。又如SJFH家庭农场,2012年种植了100亩小麦,100亩大豆,60亩葛根,50亩玉米,20亩西瓜等。YX园家庭农场种植玉米40亩,大豆80亩,红薯30亩;另外还有苗木种植,主要为绿化苗木培育,品种包括国槐、白蜡、法国梧桐等,种植面积约110亩,葡萄20亩;以及鱼塘水面面积30亩,养鸡(柴鸡)10 000多只,鸭20 000多只,鹅2 000多只。
可见,家庭农场通常以多样化的种养殖结合,经营方式灵活,适应市场性强,而且容易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相比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较单一的大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规模相对较小,船小好调头,并且开展多元化种植经营,种粮亏损可以用种植经济作物来弥补。此外多元化的种养殖结合,产品多样,适应市场的能力也会更强。
4. 市场主体独立性强。与小农、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相比,家庭农场赋予了农民独立的市场主体身份,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过程,自由抉择,自负盈亏,进一步培育了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由于小农的规模太小,往往精耕细作,不适宜应用先进技术和大型机械,加上自身消费占比高,商品化程度低,只能被动地适应市场波动。种植大户虽有一定的专业种植技术和市场基础,种植规模偏小,灵活度较高,但由于没有工商注册,也就不具备市场主体身份,生产效率不高,市场信息不充分,竞争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而家庭农场延续了家庭经营的模式,农场规模一般较大,小农几亩地,农场几百亩,是小农规模的十多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明显比小农的市场主体性要强。相比种植大户,规模也更大些,市场信息度也较高,而且进行了工商注册,拥有自主的市场主体身份。与合作社、农业公司相比,合作社和农业公司虽然具有市场主体身份,市场竞争力也更强,但合作社却缺乏明晰的产权和完善的利润分配制度,管理较为困难。
再看家庭农场的情况,FM家庭农场主张某说,“自己总领一切,除了一万以下的支出,家人花钱都要跟他打报告”。CY家庭农场的受聘场主王某说,“农场种什么,怎么管理,自己说了算,去年把李子、杏树都出了,栽小梨树,之前养猪,现在养鸡。种几亩黄豆,自己工人吃,可以换豆腐吃等”。这体现了家庭农场独立、自主的经营特点,农民以独立的市场主体身份进入批发市场或者超市等零售市场。可见,家庭农场经营赋予了家庭独立的经营身份,自主性高,能够独立面对市场,又有能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商品化水平,市场信息度较高,避免了小农和种植大户面对市场时的弱质和盲目特点。
在公平的政策环境下,家庭农场真正给予了家庭公平的市场主体地位,让其自负盈亏,自由抉择,培育农民市场主体意识和自主性。在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寻找共同体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刺激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为营造良好的基层民主氛围发挥重要作用。
三、家庭农场对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作用
相较于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家庭农场沿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家庭经营主体的传统,能够保障农民真正享受到政策之惠。家庭农场还能够通过“规模+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实现增收,同时租金+农场务工+外出务工的经营模式,使得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的农户也相应拓宽了增收渠道。
(一)家庭农场经营保障了农民收益
仍以Y市家庭农场为例,当前已注册的家庭农场主多是由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转化而来的:如HRB家庭农场主王某之前除种地还做“废钢”生意,YJY家庭农场主曹某1995年开始在福建做建筑工,继而做包工头,后回家包工。可见,家庭农场为返乡创业的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既不离土,也不离乡,不但保持了家庭经营的连续性,保障了农民利益,提高了农民收入①。
相比之下,合作社一般是几人合作经营,超越了家庭单位,形成了小的利益合作共同体。例如,YS生态农业合作社就是几人合作,主要牵头人是一个商业大老板;YH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有30多个理事,由大户张某牵头,散户重在参与;FR农业公司则是由孙某与同学三人合股,做房地产生意的同学占大股,实行经理部门制,下设种植部门、技术部、养殖部、财务、办公室、销售部。各个部门的管理者,不论血缘,要看能力素质适合不适合这个位置。可见,相较合作社、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真正是由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独自享受并支配农场收益,转变为农场主身份的农民收益增加,保护了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改革政策之惠。
(二)为普通农户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
以Y市YX家庭农场为例,700元/亩的租金,雇用了长期工8-10人,年轻人工资相对高些,一般为2000元/月,养鸡、放鹅、喂鱼的3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1 500元/月。季节雇工30~40元/天,重活130元/天,轻活闲活的待遇较少②。又如一家以烤烟为主的农场有烤烟师傅2个,工资为3 000元/月/人。另有5人装炕,1500元/月/人,2个月完成。捡烟、分等级有12名妇女,40元/天/人,40~45天干完,据农场主王某说“烤烟给了留守妇女一片天”。农忙时的农机手工资是100元/天/人,还管吃喝。借用一位捡烟、分等级的大妈的话来总结:“长期工年收入近18 000元;短期工:捡烟、分等级的女工40多天可得1 600元,技术活更高些,像农机手10天农忙时间可挣得1 000元。”
(三)增加了流转土地的农户收益
以Y市一个4口之家为例,该户拥有土地约5亩,小麦、玉米亩产按1 000斤(考虑到当地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分天下的土地格局,亩产量400~1 000斤,亩产均700斤)。流转土地前,按照小麦1.05元/斤,玉米1.04元/斤的价格计算,总计净收入3 590元;流转土地后,从土地上可以获得收入5 700元,比流转之前多出2 110元。
可见,家庭农场雇工,除了考虑家人和亲戚朋友等熟悉信任的人做监督等主要工作外,外聘部分长期工和季节工,一般会优先选择流转土地的农户:有务工意愿并有闲暇时间的劳动力,做活快、灵、巧、好,会更加受欢迎。流转土地农户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除了可以外出务工还可在农场上务工,收入构成包括土地租金+农场务工+外出务工三部分,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流转土地的农户收入。
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具有其他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家庭农场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巨大差异,更应该对家庭农场的适应性进行审慎的考察,避免盲目推广。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Y市家庭农场的一些先天不足之处:在构成上,结构较为单一,运作相对简单;在服务上,尽管社会化但缺乏组织化的服务;在管理上,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理念;在经营上,缺乏传统的经营优势,经营风险较高;在产业链条上,没有积聚效应和纵深的产业链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结构上构成单一,运作粗放
由于家庭农场的主要构成人员是家庭成员,运作模式基本上就是农产品生产到粮食收购站、农贸市场、粮食加工厂的简单链条(见表2)。与之不同的是,合作社成员构成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在运作方面,合作社可以在农村流通领域撮合成交或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在农业公司与农户之间搭建桥梁,利用规模优势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业公司的成员构成则更开放,农业公司的组成人员并不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只要投入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公司成员。在运作模式上,农业公司既可以整合下游的生产环节,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6]。
(二)服务上,有社会化但无组织化服务
家庭农场仅仅实现了农业服务的初步分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农场在资金、技术、生产、种植、收割、用工、销售等方面都由农场主自己负责,仅在用工、种植、收割这几个环节可以享受到初级的农业服务,其他环节的服务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例如,Y市的FM家庭农场在烟叶生产过程中,从种烟、打杆、上炕、烧炕、捡烟、卖烟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一批人协助完成,但这些服务却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一是没有组织提供整套服务,农场主享受服务较零散;二是没有专业的中介机构,农场主在需要农业服务时一般是找附近村上的联络人,联络人在整个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三)管理上,先进理念缺乏、管理现代化程度低
与小农相比,家庭农场主的理念往往较为超前,但“野路子”较多的情况依然十分普遍。与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相比,由于家庭农场主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管理理念缺乏系统性和紧随时代、市场动向的意识性,还没有走向管理理念的正规化。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加,农场主的经营难度也与日俱增,多数家庭农场的管理呈现混合性、混杂性和“乱麻式”状态,相对较为粗放。部分家庭农场实际经营面积要远远小于流转面积,同时家庭农场还存在着被偷盗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农场管理不善。
家庭农场主的管理水平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账目的混乱。多数家庭农场主都没有明确的记账,对于投入多少,生产成本多少,利润多少,他们只能做到个人心中有数,大概清楚是多少,甚至有些农场主请了专业会计做账但却形同摆设,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农场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家庭主大多没有经营计划、管理细则,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也不是十分明确,管理者随意性较大。
合作社或者农业公司的管理就显得更为科学,表现在权责分明、分工明确、合理规划、账目明晰等方面。例如,FR农业公司就采取了一种“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由于加盟家庭农场相对粗犷的管理,使得公司在家庭农场中试种的葡萄几乎绝收,这与公司自己管理葡萄的高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目前公司设有种植部门、技术部、养殖部、财务、办公室、销售部,各部门分工明确。公司平时的管理章程也设置得十分明确和细致,公司每个部门都必须编制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由此可见,家庭农场主虽然较之小农思想有所进步,但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小农时期生产管理的模式,管理方面依然有许多欠妥当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这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面对农业转型的重要时刻,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直接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经营上,无传统经营优势、经营风险较高
1. 家庭农场和小农比,部分丧失了对传统农业优势的继承。一方面精耕难,粮食再处理难。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在种植的过程中难以精耕细作、适应各种地情,同时再收获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基础设施,粮食很难进行再处理,还承受着压价风险③。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突破了原有小农经营的边界,家庭农场主与周边摩擦也不断增加。家庭农场的土地随着家庭农场经营面积的增加,家庭农场主与周边农户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随之也衍生出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土地:一是土地租金在农场主固定资产投入中比重较大,土地租金又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二是农民传统观念较重,认为法不责众,法律意识不强,失地激发了农民的自保情节,且部分农民存在土地被迫流转的问题,致使农场主面临着如土地纠纷和粮食被农民哄抢的问题④。
2. 与合作社和农业公司比较,家庭农场的风险承担能力相对较弱。由于家庭农场主拥有的资源有限,主要表现为资本较少,技术落后,销售渠道狭窄,市场掌舵能力低。其中最困扰农场主的就是资金问题,随时可能出现因资金链中断而得不到相应的社会化服务帮扶而破产⑤。相比之下,合作社与农业公司无论从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优势都非常明显。从Y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家庭农场注册资金大多都不超过150万元,少的只有40万~50万元,农业技术也相对不发达,主要是传统的种植技术,销售产品也以初级产品为主。而一些农业公司的注册资金大多达到了一千万元以上,远远超过了家庭农场投入的资金量。技术方面也是实力雄厚,既有省级技术特派员和市级技术特派员的技术支持,也有和“加工研究室首席专家”的合作。从目前来看,Y市赚钱的家庭农场并不在多数,据Y市相关部门初略统计,当地赚钱的家庭农场只有20%。无论和小农相比较,还是和合作社以及农业公司相比较,家庭农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经营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抗击风险能力将是家庭农场主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见表3)。
(五)产业链条上,无集聚效应和产业链的纵深
总体而言,家庭农场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低端。也就是说,家庭农场目前的经营范围还仅仅局限在生产环节,仅比小农多了规模优势。而合作社则能为农户在产销之间搭起桥梁,完成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农业公司则更是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最高端,从生产、加工到销售都全过程参与其中[7]。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各自为战,聚集优势较为困难。相比合作社和农业公司,家庭农场单打独斗的成分更多,交流更少,基本没有合作,难以避免小户经营的闭塞传统,依然一盘散沙,无法形成积聚效应或者产业链的纵深优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Y市多家家庭农场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基本处于单干模式,多数农场主亲自负责生产、亲自负责管理、亲自寻找市场,缺乏纵向的合作或联合,也就难以聚合形成产业规模和积累经营优势。
与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和农业公司除了吸收劳动力以外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良种、饲料、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甚至资金,同时也能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农户收益[8]。例如,ST农业公司、FR农业公司等,都能够通过自身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农户从而集聚产业优势。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随着家庭农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兴起,创办家庭农场的优势开始显现。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以及身体疾病或有缺陷者,这些留守农村者从事农业劳动显得力不从心,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出现了土地闲置现象,并且出现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缓慢,农民难以增收致富的情况。国家鼓励、扶持种田能手、“职业农民”这些愿意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创办示范型家庭农场,发挥规模化农业经营的优势。
1. 家庭农场建立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能够创办家庭农场者都是具备一定的农业劳动技术和经营能力,懂得一些企业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经营资本的种养大户和生产能手,这些农场主大多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整合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家庭农场通过注册可以获得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其生产活动和经营行为容易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家庭农场也会从自身经营效益出发,注重品牌意识和农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家庭农场的创办人不但经营自身承包的土地,还通过流转方式获得其他农民的土地,其他农民可以安心外出打工经商挣钱,家庭农场使闲置的土地发挥了最大效益,土地租金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流转中转出土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家庭农场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家庭农场具有其他农业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组织,充分激发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政策建议
2013年以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也正因为是一种新兴事物,家庭农场的出现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解决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难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一方面,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通过干部入户走访等形式让群众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的形式,明确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程序,对缺乏规范性的土地流转应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起到警示作用,保证规范流转的正面效应。
2. 优化农业生产补贴制度。当前的农业补贴犹如“撒胡椒面”,并没有起到提高分散农户种田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需要改进农业补贴方式,并尝试按照种植规模和产量对家庭农场进行额外奖励或补贴。
3.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体系。继续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加对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技术培训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不利地区的科技投入力度,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科技推广人员与农民合作,使双方成为利益连带的整体,科研需要农民,农民需要科技,真正使科研成果和实践效应都落到实处。
注释:
①按照他们的说法,他们之所以回乡“再创业”的原因在于:“年轻的时候还能出去跑跑,现在岁数越来越大,在外面也跑累了,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跟家人在一起,咱的根不还是在农村么!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技术和人脉,虽然现在处于初始阶段,但相信只要用心经营,前景会越来越好,不会比在外面赚的少!”
②我们看到,当地一位69岁的老人找到农场主罗某说:“孩儿啊,能不能给叔也挣点钱花花,叔不要多,每天够买一块豆腐钱就行了。”最后这位老人也被安排了工作,主要负责看护红薯苗,只要不被羊吃,就能拿到10~20元/天。
③以玉米为例,一般农户家庭拥有土地面积不超过10亩,玉米的亩产丰收年份大致在1 000斤左右,晾晒粮食相对容易。而家庭农场的种植面积则较大一般在200亩以上,面积大的甚至可以达到1 000亩,粮食收获的数量相对一般农户来说十分巨大。因为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如晒谷场等,家庭农场收获的玉米面临着被压价的现象,部分受访家庭农场的收购价较一般农户每斤要低3至5分钱。
④我们在走访土地流转办公室的时候,就遇到四位种植大户粮食遭哄抢的事件。其中一位大户表示:“在每年的收秋时节,总会遭遇村民的群体哄抢,没有办法杜绝,一百亩地就可以有500多个人去抢,基本收成都损失殆尽,资金流转不过来,自己也无法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恶性循环。”
⑤例如,FM农场的农场主之前开办的养殖场,一共养殖了200头猪,所投资金大多来自信用社贷款。但由于下大雪,阻塞了交通,运输不畅,饲料全靠人背,饲料跟不上,同时资金出现困难,最后导致了很大亏损。当初在贷款时政府有帮扶政策,但此时出现困难后信用社却不管不问,不落实后续政策,直接造成了资金链条的断裂。
参考文献:
[1]王雅鹏,吕明,范俊楠.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161-167.
[2]姬超,马华.行进与深化:乡村转型背景下的家庭农场实践——基于舞钢市家庭农场发展的考察[J].税务与经济,2015(3):15-21.
[3]蒋同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1):68-71.
[4]张伟兵.走向小农户联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能与可为——立足粮食生产的一个新思考[J].中州学刊,2014(4):48-53.
[5]姬超,杜英.农业合作组织的边界和内部结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12-14.
[6]郭斌.农业企业“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6-82.
[7]张占东,张铭慎,焦伟娅.“公司+农户”模式:实践探索、制度变迁与前景展望[J].管理学刊,2010(2):62-67.
[8]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3-48.
责任编辑:张 然
Chinese Family Farm and Its'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amily Farms in the Y City,Henan Province
Ji Chao1,2
(1.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Central Plains,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2.Henan Three New-Typ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enter,Zhengzhou 461000,China)
Abstract: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direc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whose essence lies in output efficiency,product safety,resource saving and appropriate scale,and its' premise i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ystem,support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is new field of modern agriculture,bod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requirements to occur appropriate changes,and the shape of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requirements to innovate from place to pla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family which as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growing out of nothing,while the farmer cooperatives,large breeding,agricultural companies,family farms have emerged. According to fieldwork of family farms in the Y city,Henan province,we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amily farm is both an effective succession for the household-responsibility system,also is a useful complement for the modern form of agriculture. Local governments need to guide and encourage farmers who have real ability and skill to engage in family farming,while promoting all kinds of business entit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and forming a dynamic,diversified agricultural and co-operativ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Family farm;Main body of the agriculture;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