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摘 要】随着对教师职业复杂性认识的提高,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日益受到重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和实践路径方面的指导。然而,各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文章结合语文学科,分析实践性知识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探讨语文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机制。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55-02
一、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和性质
对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学术界存在不同的提法和定义,主要是从知识、价值和实践3个维度进行理解。有学者提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教师对其教育教学经历进行自我解释而形成的经验,上升到反思层次,形成具有一般指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指导自己的惯例性教育教学行为。叶澜教授认为,实践性知识一般是指教师关于课堂情境和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综合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应该涵盖不同的维度,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活动的理性思考。
无论从哪种维度定义来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都具备教学的情境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因每位教师人生经验的多少,教学体会的深度、价值观不同,而具有缄默化的个体性特征。
二、实践性知识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是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反思,是对语文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综合认识。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能够提高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认知上的敏感度。
1. 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对教师知识的研究,普遍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无论是职前师范生还是职后教师的学习培训,理论知识都是为教师所共有的,它呈现出一种外显状态,可以被直接学习和测验;而实践知识则是教师在入职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特征形成的缄默性知识,处于内隐的状态。这两类知识不是独立的,理论知识引导实践知识往合适的方向发展,而实践知识则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对能够引导自己教学的知识起到筛选作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2. 为语文教师专业化转变奠定知识基础
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老师们不仅要给学生带来成长的收获,还要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调查发现,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多半是感性的、缄默的、零碎分散的,难以进行理性归纳和升华,所以在返回实践时缺乏一般指导作用;而专家型教师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教学水平,这种高水平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的特征,呈现为亚理论的形态。
3. 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和生成性课程发展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的是知识的流动性和不完全确定性。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校教育和课程发展也呈现出一种不可避免的“后现代状况”。具有弹性特征的生成性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知识观相契合,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倾向于尝试的方向。生成性课程是一种由教师、儿童、课程文本和教育情境等多种因素互动建构的一种课程,师生对学科内容建构的差异性,使语文学科的生成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师个人认识和体悟的影响,从而生成具有非预期性、非线性的弹性课程。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实践性知识来指导教师发挥个人特有的创造力,扩大自己对教学的创作空间。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除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要含有教育的意义。”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的具体教学需要根据对教育意义的认识来适应情境性和动态性。
三、语文教师如何发展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决定和指引教师的实践行动。生成性语文课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几类核心的实践知识(见表1)。
结合表格和语文学科特征,可从以下4方面对语文教师如何发展实践性知识提供合理意见。
1. 把握教材、精炼教学方法——牢固掌握语文教学知识
教学知识包括内容和方法知识两部分。对于“教什么”的问题,最终落脚点在语文教师对于教材的钻研上。虽然有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但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对刚进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新手教师来说,需要从细节处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颇具难度。
把握教材就是对作为素材的教材进行具有实际价值和个性特征的选择和转换。选择就是依照教学目标和文章整体内容,对课文文本进行筛选,所选的文章应语言细致,有教育意义,并且内涵丰富。于漪老师也说过,“教学要点拎准了,就可大胆地删减旁枝繁叶,使教学上的重点显露突出。”转换就是将积累的教学素材转换为一个知识发生的过程。杜威认为,“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教师制造一个知识发生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受目的明智的指导的行动方法,这种方法用在教师方面比用在学生方面更加明显。”精炼的教学方法只能在课堂教学中去完成,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策略、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方面不断做尝试,提炼出能够感染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能力。语文教学知识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来源,教师在教学知识的领地辛勤耕耘,那么,自然会在教师实践知识的土地上有所收获。
2. 树立批判、反思意识,提高教学自我效能感
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有效机制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反思的本质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解的思想碰撞,反思的过程就是将教师缄默化、内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对符合教学事实的实践性知识予以肯定和内化,对不合理或者错误的实践知识予以修正或者摒弃。很多优秀的一线教师都有一个共识,“仅仅认真上10年的课,依然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是如果同时认真写10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endprint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反思一般性的、背景性的教学理论。例如,面对在职前接受的教育理论知识与真实的教育大环境中追求升学率的冲突,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和这种现象就是教师应该思考的地方。其次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性、确切性问题。语文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德育性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反思自己是如何使用教学用语的,是如何将每一篇语文篇章作为学生知识成长和人格发展的素材的。反思的形式有教学反思日记、问题单、录像、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间的交流互动,等等,新手教师或者师范生还可以以微格课堂的形式对语文教师自身进行了解。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学习和成就行为能力的自我评价及判断。教师教学的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投入课堂的自信心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例如,在学生害怕提笔写作文、对作文产生厌倦感时,教师就应该从自己是否真正思考过作文对于学生的意义来进行归因,即从可控的、内在的维度进行归因。调查发现,学生之所以出现无话可写、有话写不出、有话写不好等一系列问题,都与语文教师是否考虑作文的生活意义有关,因此,教师应思考、调查学生真正关心什么、好奇什么、想写什么,并将这些问题融入自身教学中,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3. 树立语文教师共同体,于交流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个人的反思是缺乏深度的,如保罗·弗莱雷所言,“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学习者在共同的目标引领下,在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帮助教师在个人、社会和专业3个方面有所成长。其实,在建立教师共同体的过程中,学校能否提供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必须通过鼓励和奖励并有效组织来形成有利于共享知识的良好环境,从而让教师能够主动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在建立共同体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交流学习不仅局限于“如何教”方面,还应该放在“如何学”方面。建立共同体的目的就是交流和监督,只有当一个共同体共同吸收先进理念,才能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4. 在实践中体悟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由教育理论知识升华而来,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则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和目标观的认识,最后产生认同感,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秉持这个教学观念。教育理论知识开始是形成于教师所获得的书本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被偶然或者刻意运用,最后在教学效果的反馈下逐渐显现出它的正确性和契合性,最终被多数教师认同。所以教育理念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一旦形成就可以成为指导教师实践的指挥棒。
语文教师在发展实践性知识时,需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和目标观有清晰的认识,认清语文教学不是语言和文化独立开来的教学,而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师要做的是教文从而育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分清情境,将教育理念与情境相结合,由此产生特定的行为和语言,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养分。由此可见,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不断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新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和对其他优秀教师的模仿学习如何把握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对教师实践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2):12-16.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李林山,皮静萍.于漪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和特征[J].教育评论,2008,(11):13-16.
[4]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编辑:朱泽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