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问题研究”课设计中实例材料的运用

2016-05-10 15:04陈式如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问题研究高中地理

陈式如

摘 要“问题研究”是结合学科主干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专题。“问题研究”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研析课标要求和教材呈现的核心问题基础上,合理选择并运用乡土性实例材料、时事性实例材料、生活性实例材料,借助预设的活动任务单,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 问题研究 实例材料 居住郊区化 抛锚式教学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每章都有一节“问题研究”。“问题研究”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地理问题为研究对象,是地理规律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是本章主干知识的迁移和拓展。“问题研究”是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专题,以本章主干知识为主线而不拘泥于这些知识,教材上呈现的内容相对比较宏观、简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增添若干实例材料为辅助。本文以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为例,探讨“问题研究”课设计中实例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一、选择适当的实例材料

新课标实施以来,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材料,教材内容的重组、乡土案例的普遍使用,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问题研究”课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然而,教材根据课标编写,是课堂教学最经典的材料。教材内容是个整体,不仅要全面、深入把握教材呈现的核心问题,还要把握教材的逻辑系统。“问题研究”在课程标准上并没有直接明确对应的标准内容,因此必须正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看清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评价,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真正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和优化。

以《从市中心到郊区》为例,核心问题不是开发商楼盘的销售,不是居民选购住房,而是选择居住地。通过对市中心或者郊区这两种居住地的选择,研究“居住郊区化”现象产生的条件、发展状况以及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让学生对城市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整个章节主干知识的拓展和具体应用,更是突出了对我国“居住郊区化”现象的重视。因此在补充实例材料的时候,选择较为宏观的实例更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小区楼盘的分析。

另外,实例材料的使用必须立足教材的核心内容,关注材料的典型性,更不能盲目替代教材原有案例。由于“居住郊区化”是“逆城市化”的早期现象,应该优先选择“居住郊区化”现象更为典型的超大城市的案例。如果学校所在地属于非大城市,则尽量避免对本地具体的郊区住宅区进行过度分析,这种看似最为乡土性的材料可能会曲解教材的核心内容,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二、选取实例材料的重要角度

实例材料的选择,应该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与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天时、地利、人和”是真实情境下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的集中所在,是教学设计中实例材料选取的重要角度。

“天时”指的是时代性和现时性。“问题研究”课的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性和现时性,时事性实例材料的使用极为重要,是教学必备的补充。教材中《市中心到郊区》一课采用的是2001年广州居住郊区化现象的资料。到2015年这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居住郊区化现象已经日趋明显并分布更为广泛。因此,补充我国近年来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GDP数据,补充“居住郊区化”最为典型的城市——北京近几年商品住宅区域成交数据,能够正确研判我国当前的居住郊区化状况及其影响。

“地利”指的是地域性。地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点,乡土性实例材料广泛使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尽管《市中心到郊区》这一课要避免对本地住宅区进行过度分析,但依托各项实例材料与本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类比分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核心问题的辨析。

“人和”指的是生活性。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材料,包括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学科问题,是常用的“抛锚”手段,能够使课堂更为生动。“问题研究”课对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地理问题进行探讨,《市中心到郊区》则更是一个非常生活性的问题。

三、运用乡土性、时事性材料进行时空分析

乡土性实例材料与时事性实例材料展现了地理现象的时空差异和时空规律,是地理课常用的补充材料。借助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相关材料进行对比研讨,有利于辨析主干问题的时空差异,揭示相关现象时空变化的规律,这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以《市中心到郊区》为例,新的住宅楼盘在郊区大量开发是我国当前的普遍现象,但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情况有本质的差异。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属于郊区城市化,处于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人口移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四周进入市区,紧靠市区的郊区迅速转化为城市。教材中指向的核心问题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大城市、大都市的居住郊区化现象,是逆城市化的初期现象,人口移动方向一定程度上呈钟摆式,是居住地从市中心向郊区的转移。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时事性材料——“鬼城”现象。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郊区空置房过多的“鬼城”现象,这主要是中小城市的用地规模过度发展造成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鬼城”现象紧扣主干问题,学生感兴趣,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郊区有大量新开发的住宅区空置。这种现象跟北京、廣州等大都市进行比较,可以辨析郊区城市化与城市居住郊区化的差异,可以分析两者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乡与著名的“鬼城”现象类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部分中小城市发展存在的多种问题和隐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以实例材料为“锚点”展开课堂深度研讨

“问题研究”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为研究性学习量身定制的专题。采用抛锚式教学方式,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实例材料为“锚点”,设计若干环节进行深度研讨,是“问题研究”课较为有效的教学呈现。

实例材料的生活性是组织课堂研讨的基础。教学中采用的实例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与经验相关,有助于课堂研讨活动的展开。例如,学生自己家的搬家经历就是鲜活的材料,以此作为《市中心到郊区》课的起始“锚点”,学生可以在研讨中轻松总结出居民选择居住地的主要原因,归纳出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不同特点。

深度研讨,则是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脚手架,以相关实例材料为“锚点”,以课堂讨论为形式,促进学生深度思维,鼓励相互间的思维碰撞。要在课堂内进行深度研讨,实例材料还须具备可分析性,并依托学科主干知识设计有效的引导方式。

《市中心到郊区》的“深度分析”活动环节,借助预设的活动任务单,引导学生首先分析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进而分析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设置的思维阶梯有效帮助学生进入深度研讨。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从利弊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借鉴教材中发达国家经典案例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分析自己所在城市存在的问题,并依托学科主干知识,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等级体系以及城市问题的改善等方面提出建议。

综上所述,“问题研究”是结合学科主干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展开深度研讨是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各种实例材料的合理运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陈澄主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 吴国来,张丽华等.学习理论的进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 韩迎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与抛锚式教学[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抛锚式教学问题研究高中地理
抛锚式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中的应用
不忙不乱,让时间听我的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