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手机”管理办法的反思

2016-05-10 14:56李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手机

李鹏

摘 要在智能手机普遍浸入生活的时代,有很多中小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这种因噎废食、头疼医脚且实际上无法实现的规定,既悖逆历史潮流,又不符合学生需求,其背后是对学生权利的漠视,是“懒政”思想在作祟。教育管理者应该认真调研,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建议,变“堵”为“疏”,走民主程序,制定出合情合理且真正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机管理办法来。

关键词禁止 手机 懒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早已进入了智能时代。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之外,还可以接通互联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聊天娱乐等等。它的便携性、智能性、综合性让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们爱不释手。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须臾离不开手机的“手机控”。于是很多中学便出台了“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一经发现,立即没收,由学校代为保管,学生毕业时领回”的规定。然而这样的管理方式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校园学生手机禁令弊端

从规定本身而言,这是一条不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学生带没带手机,教师如何知晓?难道要搜身?且不说教师有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学生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没有哪个老师去搜查学生的身体。如果有人带手机被发现、被没收,有人带手机却没被发现,有人带手机被发现教师却没收不了——这样不公平的结果只能让学生对学校的管理越来越不认可。

从规定的目的来分析,没收手机的惩罚无益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不是手机的错,该惩罚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手机。而且,没收手机并没有解决问题,很多学生昨天手机刚被没收,第二天就又买一个,更加隐蔽地使用。作为学校,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手机,这种“头疼医脚”的做法完全是缘木求鱼,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而言,这种简单的管理是悖逆历史潮流的。多年前,QQ刚兴起的时候,很多单位规定职工上班时间不准使用QQ;可是,还没过几年时间,规定就变成了“上班时间要打开QQ,随时接收单位的文件、通知等”。现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在搞“电子书包”的试点,而我们竟然还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进入学校,是不是太落后了?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手机接入互联网的速度越来越快,给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捷。当全社会都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非要开历史的倒车?

从人性化的角度而言,管理要尊重学生的合理、客观需求,应正视学生的差异,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从来都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拥护。我们不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就将“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这是愚蠢的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少數人沉溺手机游戏就连其他学生使用手机学习的权利也剥夺掉。

现实的情况是,部分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太多学校在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时候存在更大的问题:无视学生的正当需求,不顾学生的具体差异,堵而不疏,管而不理,不搞调查研究,一禁了之,一收了事,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政”,自然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校园手机”管理的可行办法

首先,学校要搞一个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胡乱做决定更是贻害无穷。要调查清楚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在使用手机,使用手机都是在做什么;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已经上瘾不能自拔,而这些人又需要学校、老师提供哪些帮助。学校是帮助人成长的地方,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其次,学校要充分倾听学生、教师、家长三方的意见,制定出一个有针对性、区别对待、合情合理的“学生校园内使用手机管理办法”。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处理,比如可以规定使用的条件,上课时不能用,课间可以查资料,不能玩游戏;也可以考虑给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校园“手机保管箱”等以约束其使用手机的频次。对违反规定的惩罚也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第一次可以告诫,第二次通报批评,第三次由家长代为保管一星期等等,这样也不容易因学生的抗拒而产生更大的矛盾。

最后,学校应该走民主程序,将“管理”办法公布给学生,得到多数人的同意后再去执行。因为这个办法里有学生的智慧和多数人的认可,落实起来遇到的阻力一定会更小,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学校的管理者尤其要学习大禹治水的智慧,面对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中学生,“堵”甚至连一把“双刃剑”都算不上,“堵”只能让他们学会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既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有百害而无一利。学校作为一个文化场所,管理更要尊重人性,要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发扬民主,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手机
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自主开发物理教学资源的研究
浅析移动端视频的发展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