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爽+宋明
摘 要:对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融资工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日后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宝贵的建议。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逐渐成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对中小企业和信用评级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同时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在融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构建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用评级体系;中小企业;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但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以及融资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此形势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能够在融资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的相关概括
1.中小企业的内涵
中小企业在学术领域中也可以称为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与同行业中的大企业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内部工作人员规模、构成资金成本规模以及经营管理规模等,都比较小的经济管理单位,中小企业的组成形式,通常情况下是由单独个人或是少数人统一提供的资金所组成,就有成立资金数额少、营业规模不大的特点,因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由业主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而经济学领域中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主要是伴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转变的,在社会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不断能提高的环境下,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也随之变更,诸如按照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按照企业生产产品的能力以及按照企业发展能力等作为划分条件。具体而言,中小企业是学术领域与经济学领域统一起来的综合性界定。
2.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
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的进步,必须要进行融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是企业就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特点,以及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的资金运营状况而言,通过评估企业在日后发展中的需求,经由一定的经济渠道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日后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资金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就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而言,多数中小企业都在融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障碍,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资金现状不足,致使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遭遇诸多障碍,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信用评级的相关概括
1.信用评级的内涵
信用评级主要是指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专门为某种特定的机构或企业提供资信信息,或者为单独个体或单位自身发展过程中提供决策参考。信用评级发展之初是对铁路债券进行评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逐渐延伸到对各种金融产品以及不同的企业进行评估,信用评级的最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相应的资金评估和预测,揭示受评估对象信贷能力和其违约风险的大小,通常情况下需要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进行此项活动。信用评级机构针对受评估对象的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其经营历史数据和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其金融信用状况进行总体评价。
2.信用评级的种类
信用评级的种类在评估过程中有不同的评估方式,本文主要按照评估对象对信用评级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其一是是证券信用评级,此种信用评级包括对企业内部长、短期债券和基金等,我国关于证券信用评级有明确的规定,对于非优先股的普通股票而言不主张评级;其二是企业信用评级,此种信用评级包括对商业企业、交通企业、工业企业以及银行等各种公司和金融组织,通常情况下,公司进行信用评级与金融组织信用评级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公司在经营生产过程中虽有相应的风险,但是其风险相对容易识别,能够通过企业的核算能力对其进行预测,而金融组织则不同,金融组织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容易受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涉及的风险较大。
三、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在融资中的作用
1.促进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在融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能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具有独特性,因此中小企业在信用评级过程中可以根据融资的独特性,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诸如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风险、企业经营发展风险以及企业偿债风险等,目前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评价指标有,反映中小企业管理层人员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员工整体水平和素质低指标以及反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流动比和净利润的指标等,通过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能够有效的对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融资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能够反映出企业成长性的指标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其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成长性的指标。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应经营风险包括同行业风险,资金经济波动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资源短缺的风险等。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在设置企业相应财务指标时,能够对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以及销售净利率等指标,进行如实的调研和反映,能够有效揭示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三种成长性指标,由此能够通过对三种指标的推测,反映出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现金净流入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成长性指标。
3.针对企业特点选用相应的信用评价手段
中小企业在信用评价等级在融资过程中,可以依据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信用评价手段并进行融资,能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某方面的特征表现是多方面的,因此信用评价手段可以通过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例如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生命周期短,由此容易带来融资风险,根据中小企业的此种特点,可以选择的评价手段为,其一是以中小企业生存的时间寿命,作为衡量指标进行评价,此种评价做法主要是通过对中小企业生存的时间为主,衡量企业在面对外在环境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其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标准;其二是通过实际控制人的实力情况对其指标进行评价,此种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中小企业相关责任人实际财务为主,对融资与企业偿债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构建
1.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的原则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构建,具有其独特的原则,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即中小企业在构建过程中,既要能够明确的反映出相应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也要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和反映;其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即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要与企业内部相应的要素进行配合,避免相互之间出现矛盾的现象,科学合理的使用评价体系,从而才能够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2.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的方法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构建,具有其具体的方法,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够过程中,主要以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分法为主,评价前采用评分法的方式,对中小企业的相关要素进行评价,随后采用抽样或随机的方法进行校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偿债评价等进行综合性考虑,通过统一协调的分类对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进行评级。
3.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构建,有其独特的构建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对采用信用评价体系的中小企业进行筛选,主要以企业的资金限额为准入依据,将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进行剔除,并按照企业不同的评级指标进行测评;其次,对中小企业债务特征进行选择,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长短,以及其在融资过程中所显示的相应信用评价指标等,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指标和评价进行构建;最后,进入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评分系统,逐步完成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融资中的构建与完善,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在融资、增强中小企业信誉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本文关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对于信用评级体系的认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信用评级体系进行简要的阐述,并根据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重要性,着重对信用评级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在融资过程中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构建信用评级体系提供宝贵的建议,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伟,武安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02):32-36.
[2]薛菁.完善海西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制度的思考——基于福建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需求的调查[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5(02):106-112.
[3]赵驰,周勤,汪建.信用倾向、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成长——基于长三角工业企业的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202(09):77-88.
[4]陶平,刘学.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地方中小微企业发展影响的实证性分析[J].征信,2012,01(06):46-49.
[5]石涛.信用供给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等三地251个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7(03):36-43.
[6]薛钰显.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评价体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8(0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