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刚
摘 要:信息技术课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它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仍处在摸索和不断改进的阶段,没有既成的丰富而优秀的经验和理论供教师借鉴,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因为缺乏教学支撑而在面对诸多的教学问题时不知所措,如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为何会呈下降趋势,且逐渐加快?再如,是什么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等等。从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问题;对策
随着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然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加上从2001年实施了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以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越发显得重要了。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尚未形成成熟、固定、优质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中,无章可循,只是一步探索、一点总结。然而,在这未知的前进和探索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问题一: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来自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初中教学,在教育背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各方面不同的客观因素影响下,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也就参差不齐。有些家庭宽裕,学生自己家中备有电脑,对电脑的基本操作早已驾轻就熟;相反,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电脑,对于与电脑相关的一切一无所知。这就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策略:采用优带差的形式,实行小组协作式教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并不是不可取,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差异太过于明显,逐一进行教学辅导,耗时耗力。而利用小组协作形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分组,优带差,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优势互补,缩短差距,平衡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团队精神的培养。
问题二:学生自身存在知识的失衡
当前电脑在家庭中都比较普及,大多数学生都能用电脑完成几个操作,但是很多学生都是因为痴迷于电脑游戏才更多接触电脑,对于如何利用电脑中的信息技术来支持学习,则知之甚少。
策略:注重优势引导,让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从事一项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于有些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痴迷网络游戏,虚拟聊天,浏览论坛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都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同时也对于电脑操作存在一定的兴趣。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极力打压,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电脑操作的兴趣来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问题三:学生的信息意识较为缺乏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工具,高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从而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都是为了应付会考,为了“学”而“学”。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会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但一到现实生活的应用中,则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导致严重的“学”“用”脱离,不能灵活利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策略:采用任务驱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而学生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任务驱动法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酌情尝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和内容隐藏其中。在学生试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思考、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和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利用这些知识释疑解惑,豁然开朗。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问题四: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局限
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涉及的内容也是不断更新。但是实践教学中,教师却只是围绕教材中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进行单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很难适应当前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的。
策略:教师要解放思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纲,但却不能拘泥于教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非只是教学生掌握一些软件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而且还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