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他们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和无助。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运用积极心理学去解决,让他们从大一开始就用积极心理学引导自己,积极阳光地对待大学生活,学有所用,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迷茫
大学生群体当中,真正出现病理现象的学生大概在10%左右,而90%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略了。他们觉得大学生活很迷茫,过得并不幸福。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度过自己的大学四年。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运用积极心理学来关心和解决更多学生的实际需要,让他们充实无悔地度过大学四年,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一、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现状
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举行了一个社会调查,题目叫做“你幸福吗?”同样的问题让当今大学生来回答,估计答案会让我们失望。因为很多大学生几乎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根据多年大学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我对大学生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第一次真正的独立生活,让很多娇生惯养的学生极其不适应。再加上各地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相处,出现交际障碍。第二,完全自由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无所适从。从小学到高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师和家长安排好的。到了大学,除了上课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放纵自己,逃课,打游戏,最后导致多门挂科,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荒废学业。缺乏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很多学生开始放纵自己。最后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这类学生的共性就是: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二的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大四的时候发现自己荒废了四年,一问三不知,专业知识不会,基础知识也不会,充满了挫败感。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从进校开始,就用这一理论引导自己,给自己的前程点亮一盏灯,充实、自信、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大学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跟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自从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以来,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少部分有心理疾病的人,忽略了更多正常大学生的幸福度和满意度。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关注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一门学科。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倡导的,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塔尔·宾夏哈尔博士开设了“积极心理学”“领袖心理学”两门课程,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哈佛学生认为这两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塔尔博士认为同一个客观事实换一种不同的观念来看就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学生的困惑和迷茫
1.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三种方式进行,第一,开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第二,对有问题的学生启动干预机制;第三,全新范围内开展心理讲座。这些都离预期的效果很远,所以我建议学校提高对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的重视度,由选修改为必修,这样会让受众更多更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就能够更好地运用相关理念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2.翻转课堂让学生变换角色,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3.开展有关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多次深入开展相关讲座,将积极心理学的精髓灌输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学会这门课的内容,遇到事情学会积极地看待,从多方面去分析,留下对自己有用的,摒弃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东西,从而更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
4.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去咨询。比如大一新生进校的时候,因为对所有的东西都是陌生的,容易情绪低落,这个时候就必须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才能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30%。而大学生因为心理不健康导致的问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所以全面关注大学生健康势在必行。我们要从学生的常态入手,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思想理念去生活和学习,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
参考文献: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4).
作者简介:叶晓素,女,1986年出生,江苏泰州人,讲师,硕士学位,就职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辅导员。
编辑 范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