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佳
摘 要:音乐是认知和情感的艺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集合。认知和情感是音乐与心理共有的核心元素。音乐和心理同根同源,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互相作用、互为因果、密切相关。优美、和谐的音乐可以赋予学生愉悦、积极的体验,科学得法的心理教育能够激励学生爱音乐、学音乐、用音乐。科学的心理教育能够让音乐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教育;身心健康
一、良好的音乐教育就有效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能怡情、励志、解忧
音乐能怡情,亦能励志,又能解忧。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洗礼,对学生的身心都有裨益。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心智,化解学生的烦忧。音乐是和谐优美的正能量。美妙的音符、甜美的乐曲,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聆听中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义勇军进行曲》热情奔放的音调鼓舞着学生的斗志。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是胜过语言和文字的美好且深刻的体验,是美妙且有效的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特别是音乐催眠治疗,已经成为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二、以赏识、鼓励为主的心理教育是成功音乐教育的法宝
美妙的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心里获取深刻而愉悦的体验。而美好的心理体验又是成功音乐教育的法宝。心理教育实践表明,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自卑元素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渴望来自教师的赏识、鼓励和肯定。赏识的本质是看得起,鼓励的效能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音乐的天资和基础方面是有差异性的。对于音乐天资相对弱一些,音乐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教师要做的主要是赏识和鼓励,而不应歧视、打击。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从源头和本质上来说,都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只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经历的影响,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而已。教师要理解并善待每一名学生,无条件地接纳每一名学生。要懂得学生悦其人才能信其道的道理。作为音乐教师,如果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悦纳,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首先要赏识和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获取愉悦的心理体验。喜好、勇气和激情是自信之基,音乐教师应该常去赞赏每一名学生的表演和歌唱,常去发现和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嘉许和鼓励。学生因在教师那里获得了对自己的赏识和肯定而信心大增,进而会坚定学习音乐的勇气和信心。
赏识和鼓励要把握好度,赏识不是不讲原则和方式一味地夸赞。对待学习态度上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合理适当的批评。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注意力不能主要集中在情绪上,而要更多地集中在学生做错的事情上。教师合理适当的批评也是对学生的赏识。放弃和不闻不问才是教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上,鼓励学生要具体化,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问题进行。给学生自信,及时表扬学生的长处,然后指出学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这样得法适当的赏识和鼓励,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便于帮助学生愉悦地改正不足。音乐教师不仅要懂心理学,更要不失时机地把心理教育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实践中。
三、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是成功音乐教育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在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经历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性的独立个体。在不同学科领域及同一学科领域的不同方面,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都是有差异的。音乐教育作为特长教育学科,更应该结合每个学生在心理发育和成长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教学。
成功的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使者,更要做雪中送炭的智者,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把一群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学生送上音乐的殿堂,更要帮助一些天资普通、勤勉不足却有兴趣的学生重建自信、勤能补拙、坚持不懈,开辟属于自己的音乐圣地。音乐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在音乐天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音乐教学的个性化教育,既要帮助部分学生解决“消化快、吃不饱”的问题,更要帮助部分学生解决“消化慢、吃不消”的问题。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开放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创新之源
心理学研究的实践表明:作用于学生大脑皮层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的印记肤浅,也容易被大脑遗忘。作用于学生大脑深层中枢的“开放式”“体验式”教学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的印记深刻,也最不易被大脑遗忘。音乐教育作为艺术类、情感型的教育,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对于教学的效果尤为重要。教师要解放教育教学的“运动员”角色,做好音乐教学的引导员、服务员角色。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特别是对于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术等领域的批判思维和行为应给予保护和鼓励。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角色扮演、交流讨论等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罗铭.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探析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J].新课程学习:中,2014(2).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