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金
摘 要: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味道”,它是情感的沉淀,语文课是一场有趣的旅行,语文教学中要上出语文味。
关键词:读;形象;语言
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味道”,它是情感的沉淀。语文课是一场有趣的旅行,是一场思维灵动的奔跑。有着文思泉涌的快乐,有着出口成章的酣畅。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读”之味,“形象”之味,“语言”之味。这样才能上出弥足珍贵的“语文味道”。
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读”之味
语文是讲究读的技巧和效果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只有通过“读”才会尽显风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境时,“总是拗过去,拗过去”,若没有领悟到书中的“味道”,他是不会如此如醉如痴的。因此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读”来感受品味文字之“味”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如古典诗歌讲究平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学生读懂诗句后,必须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大屏幕上展示美丽的图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读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
《海燕》是高尔基在俄国大革命前写的一首呼唤革命风暴的散文诗,同样也是一首诵读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我同样设计了这样的诵读环节:配乐赏读,把握文章的节奏和停顿及感情基调;自由诵读,通过声音初步感受文字之美;小组合作分工阅读,达到互相借鉴的目的;课堂齐声诵读,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语言文字之美,也对海燕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形象”之味
文学是借助形象来感染人的,没有了形象,文学也就成了一副空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文学才尽显出了自身的魅力。如莎翁笔下的夏洛克、鲁迅文中的孔已己、莫泊桑描绘的菲利普夫妇等等无不让我们心灵震撼。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去欣赏这些形象,并透过这些形象来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这也是语文学习中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如何欣赏这些形象呢?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描写为例。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像活在你的面前,而又无一不切合他们的性格、境遇,无一不折射出时代的、地域的特色,无一不展现着人物的精神风貌。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唯一”二字,看似普通,然而正是这两个字道出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接下去是肖像描写,身材高大,本可自食其力,但脸色的青白,正是不得温饱的写照。那“伤痕”又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多方猜测,后文已回应了他的偷窃和被打伤。花白胡子,暗示了年龄,“乱蓬蓬”和“又脏又破”点明了他的懒惰、贫困、潦倒。这一精彩的肖像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态,而且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从而成为读者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一把钥匙。又如《故乡》“这来的便是闰土。……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写尽了闰土当时痛苦悲惨的生活境遇。后来,小说又写道:“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点睛之笔,闰土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时代造成的。文章正是通过闰土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形象的折射出了小说的主题,为世界文学殿堂增添了一位百读不厌的人物形象。
三、凝练生动、意境优美的“语言”之味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往往秉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在语言上千锤百炼,追求语言的艺术境界。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若没有语言之美,也就失去了文学之美。因此,语言这道“菜”对学习者而言是非品不可的。
如教学《望天门山》,我抓住“开”字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来领悟语言之美,学生换上“断”、“分”等相近动词,然后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体会“开”的恢宏气势,想象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象,可以说一个“开”字极尽了诗词之美。再比如《孔已己》一文,此文虽为一篇小说,但也尽显炼字之妙。当孔已己还算阔绰,口袋中还有几个钱时,鲁迅先生这样写道“便要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活了一个迂腐清高、自欺欺人的孔已己,也暗示了下文的不幸命运。而当他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时,先生又这样写道“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个“摸”字形象的传达出了孔已己的穷困潦倒、落魄寒酸。小说中这一“排”、一“摸”两个动词遥相呼应,既对立,又和谐;既滑稽,又让人心酸,由此可见语言之魅力。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艺术之美是意会胜于言传的,上文谈到的几点也仅是自己教学中的粗浅认识。语文之“味”还需学习者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需亲自尝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