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宁
一、引言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和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已经成为目前外语教育界最注重的两个能力,也是外语教育工作者试图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两个目标能力。孙有中教授在2015年7月北京“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修班”中指出:我们必须将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
二、关于巴黎释意派口译理论
以Seleskovitch 和Lederer为代表的巴黎释意派理论(therie du sens)认为,口译过程中,译员在将源语(source language)译成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前,思维中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源语理解: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通过理解和分析明白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意义及思想内容。(2)脱离源语词语外壳:译员需要激活储存在大脑中的认知储备知识,在头脑中产生交际意义。(3) 译语表达:用目标语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但要符合源语的意思,并且易于听懂。而释意的过程即体现在这三个阶段的有机连接,重要的是表达信息意义。
三、应用释意派口译理论进行口译实训
本篇论文为校级立项《释意派口译理论应用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结题论文,项目中期已通过实际训练研究发表论文《结合释意派理论设计口译训练内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在实训过程中,译员将源语译成目标语之前思维经历三个阶段,选择恰当的语段,将释意派理论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先是根据三个阶段分别选择适当的语段,在每个语段的口译训练中,将释意派理论应用其中。
第一阶段,源语理解。指导学生在听过语段之后,更多关注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图”,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即训练学生在听懂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和联想等方法猜测源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训练之后,学生不再过多关注词汇等小信息,而是从整体上分析语段结构,猜测源语表达意图,使短时记忆容量得到扩充,翻译起来准确率就会得到大大提升。
第二阶段,脱离源语词语外壳。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所听语段信息,唤起储存在大脑中的长时记忆,再综合认知语境、讲话人及听众等因素,在头脑中产生交际意义。例如,实训材料中一篇著名导演卡梅隆在北京电影节开幕式上的一段讲话,指导学生首先分析认知语境,此段话是外国导演在北京电影节上的讲话,所以讲话内容一定与中国电影业有关,而且语气一定是客气的。做出这样的判断,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减少一些难度,个别没有听清的地方,完全可以根据讲话人意图自己做出补充。
第三阶段,译语表达。指导学生运用目标语对源语的交际意义进行重组,运用他们的主观思维,努力听懂讲话人所要表达的非语言意思。例如,实训材料中一篇我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接受英国媒体奥运主题采访时的一段话,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稳定性最好、快速发展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间”。学生翻译这句话时,往往没有弄清讲话人所要表达的非语言意思,翻译得繁琐冗长。通过对源语交际意义的重组,分析讲话人的非语言意思,可以简单翻译成“The seven years...saw the longest and steadiest growth of Beijings economy.”
在分别根据三个阶段设计训练语段之后,教师选择综合性语段对学生进行实训。经过16个课时的训练,学生口译的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也表示心理压力会减少一些,在听语段的时候不会如以前那样紧张,死抠每一个词汇。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及联想能力有所提高。
四、释意派口译理论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中的作用
经过16个学时,对90名大三英语专业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训,学生的口译水平有所提高。通过对学生实训前后思辨能力状况的对比,发现将释意派口译理论应用到学生实训中,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分析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一直指导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语言符号,要试图整体把握,分析讲话人的讲话意图,对语段进行逻辑分析,对语段的整体大意和逻辑结构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充分扩充短时记忆,将语段记忆得更加完整和准确。实训之前,大部分学生过多关注词汇,总是纠结于没听懂或者没听清的较难词汇,造成错过大段语段,翻译不完整。经过实训之后,学生慢慢开始从整体把握语段,可以了解讲话人意图,对语段结构的逻辑分析准确率高,即使有个别没听懂的词汇也不会影响全篇翻译,可以从讲话人意图推测出没听懂单词的大意。
2.推理能力
通过讲话人的身份、场合、听众的身份,推理讲话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听懂语段,使得翻译更加容易顺畅。实训之前,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所听信息,如果语段超长或难度稍强就会让翻译难度加大。实训过程中,会在口译之前将语段的讲话人、场合及听众的基本信息告知学生,学生通过推理猜测语段主题,做到“主动出击”,心中有数,大大降低翻译难度,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联想能力
训练学生在听语段的过程中,结合自己脑海中的长时记忆,联想讲话人所要表达的非语言意思。实训之前,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语言符号,对于看似冗长繁琐的句子,只会一字一字地直译,这样会造成在此句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于这样的句子,要结合语段主题,发挥主观思维,弄清楚讲话人的非语言意思,即深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实训之后,大部分学生基本可以运用自己储存的长时记忆,对源语言信息内容进行重组,运用联想能力,弄清楚讲话人的非语言意思。
4.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包括快速高效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在接触到不熟悉的专业领域时,口译人员需要快速地熟悉该领域,这就要求口译人员具有快速高效的自学能力,在实训过程中,能有计划地选择不同题材的语段(经济、政治、体育等),在翻译之前,可以快速掌握其中包含的新单词,并可以在翻译中熟练运用。经过长期练习,学生可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口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如讲话人的口误、文化误解、非英语国家讲话人的发音错误等,作为口译人员,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会有意地设计一些这样的“小意外”,帮助学生锻炼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译的工作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的人,需要口译人员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开始正式的口译工作之前,一定要先把对方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禁忌掌握清楚,这样在口译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尴尬局面,使得口译顺利进行。
将释意派口译理论应用于口译实训,可以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中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联想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效果。以后将加大实训力度,从更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岳曼曼.释意派理论与口译策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