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论视角下的霍桑孤独思想分析

2016-05-09 14:30廖琪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孤独自我短篇小说

廖琪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gxun-chx2014059)资助。

摘  要: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擅长书写人性之恶和人之孤独著称。短篇小说是霍桑作者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霍桑的短篇小说为分析对象,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的角度来分析霍桑笔下的孤独人物内心的冲突。弗洛伊德人格论中的重要内容是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自我就会失去平静。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的角度分析霍桑对孤独的独特理解。

关键词:短篇小说;孤独;本我;自我;超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0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最负盛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红字》。在1850年《红字》发表之前,霍桑曾于1837年正式署名出版了两卷本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后又于184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短篇小说在霍桑职业生涯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人性之恶和人生而孤独是霍桑短篇小说中的两大主题。霍桑认为孤独和人性恶一样,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胎记”。霍桑在其短篇小说中多次书写了孤独对人心的毁灭性的冲击,这也许是因为“用最简单,最真实的话来总结霍桑对人类的看法,就是,万恶之源在孤独,人类以此开始亦以此告终。”(牛顿·阿文,1996)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我们人格中隐秘的、不易接近的部分”,主要受欲望的驱使;而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并得到发展的部分,它是心理的知觉活动,代表的是理性,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自我所主张的是克制和适当满足;至于超我则是高层级的、道德化的自我,它代表的是良知和自我理性,遵循理想原则。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的角度对霍桑短篇小说中的孤独人物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霍桑对孤独思想的独特见解和阐释。

一、两种类型的冲突

1.1 自我与外界的冲突

生活中总有与其他人兴趣、信念发生冲撞的时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布朗在一天晚上跟恶魔走向了森林,途中遇到了许多人,甚至是他那年轻可爱的妻子费丝,他们都奔赴恶魔的聚会。在这一次聚会中布朗的自我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本我和超我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黑暗中的原始森林、贪图享乐的恶魔和教众象征着无所顾忌追求快乐的本我,而布朗从小就接受到的基督教教义则代表超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强烈冲突最终导致了布朗自我的崩溃:“人世还有什么善!罪孽不过空名罢了。来吧,魔鬼,这世界全是你的啦。”(霍桑,1996)布朗走出森林后依然无法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他一面疑心周围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信仰,一面又相信人间罪恶的普遍存在,无法摆脱自我善恶观的谴责,最后他的心灵陷入孤独的泥沼无法自拔,郁郁而终。

《教长的黑纱》中的教长有一天突然戴起来黑纱,大家都迷惑不解,议论纷纷,而胡珀教长也不曾解释。直至最后在他弥留之际才留下寓言般的话语:“‘……你们个个脸上都有一块黑面纱!”(霍桑,1980)胡珀教长突然戴上黑纱的原因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人性“恶”。“人性本恶”的原罪思想是加尔文主义教义的重要内容。加尔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上帝的绝对权威以及人类本身无法解救自己的罪孽。胡珀是教长,是清教加尔文主义的象征,但他无法正视本我这种“罪恶”,同时以严酷的加尔文主义思想的超我来惩罚自己。最终,胡珀教长也没能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隔绝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在孤独中孑然而逝。

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和《教长的黑纱》这两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因为自我与外界的价值冲突导致了内心本我和超我的不平衡。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结构内部,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协调统一的时候,人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人格就是正常的;当三者失去平衡,处于紊乱状态,人的心理就不能自动进行调节控制,造成精神失常,人格也就不正常。”(弗洛伊德,2011)

1.2 自我的内在冲突

相比较于自我与外界的冲突,自我的内在冲突更加的隐形。这样的主人公在其他人眼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疯狂的偏执。《胎记》中的科学家艾尔梅的妻子乔琪安娜左边脸上有一个类似精灵小手似的胎记,所有人都觉得它妩媚可爱,除了艾尔梅。胎记长在乔琪安娜脸上,却更像是长在艾尔梅的心上。他安排乔琪安娜住进了实验室,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也隔绝了超我的道德审查。艾尔梅对科技的狂热和自信以及他对乔琪安娜胎记的极度排斥让他罔顾乔琪安娜的生命放任自己顺从本我的快乐原则,最后在胎记消失时,乔琪安娜的生命也到了终点。在乔琪安娜死去之后,艾尔梅似乎一点都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是“洋洋得意”于自己的胜利,这似乎也暗示着本我战胜超我的得意之感。

《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里面拉帕其尼医生在花园里种了很多绚烂多姿的植物,他有一个美丽聪明善良的女儿,然而这些美丽的事物蕴藏的却是剧毒。类似于《胎记》里疯狂的科学家埃尔默,拉帕其尼医生沉迷于培养毒物。他们醉心于科学技术和药物培育绝不是出自于奉献社会的目的,而仅仅是满足于他们内心本我的欲望。拉帕其尼医生为满足本我的欲望,罔顾自己女儿比阿特丽丝的生活、健康和幸福,将她培育成他最成功的毒物。而另外一位巴格里奥尼教授为了揭穿拉帕其尼医生实验的阴谋的私欲,利用乔万尼谋害了比阿特丽丝的性命。在弥留之际她说:“父亲,您千方百计混入我生命的邪恶梦一般飞走了——像这些毒花的香气一样……别了,乔万尼!……是否从一开始,你的天性就比我的更狠毒?”(霍桑,1996)拉帕其尼医生和巴格里奥尼教授为了满足本我的欲望,不受超我人伦道德、社会道义的压制,最终沦为了本我的奴隶。

在《胎记》和《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内心似乎看不到超我对本我的监督和压制作用,能看到的只有本我无所顾忌的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试图发泄能量时,会受到自我和超我,特别是超我的阻碍。如果超我的阻碍能量不足,放任本我的发泄,会对自我造成打击,造成心理的紊乱。

二、冲突的结果

自我就像是一个骑手,它同时驾驭着两匹马:本我和超我。当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关系被各种冲突打破时,就会造成自我的紊乱,导致心理失衡。而这种心理失衡体现在主体行为上时就是回避——回避社会或者是回避自我。

2.1 回避社会

在自我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时,为了平衡内心的焦虑感,本我会遵循快乐原则寻求解脱,而超我会遵循理想原则压制本我的冲动。当自我遵循的现实原则无法得到满足时,可能出现的现象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回避。回避社会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离群独居,而是指心灵上刻意的疏远,这样的人对感情麻木,也许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但是却没有生命。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当布朗所坚信的真善美被揭露是一场骗局之后,他意识到了森林里罪恶所象征的本我的存在,但是以基督教教义和社会伦理道德为中心的超我使他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这样的事实。在本我和超我的这种冲突下,布朗无法面对,最终选择不信任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将自己孤立起来。《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中拉帕其尼医生也是画地为界,他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他种满毒物的花园,不允许他的女儿外出或见客。他的花园和女儿就是他本我的象征,而乔万尼所代表的超我的出现打破了本我的自得世界,酿成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2.2 回避自我

主体在寻求满足本能倾向时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中遭到挫败,自我只能在本我和超我中扔来抛去,这种自我本身只能得到调节,而非满足。因此,当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导致自我的现实原则无法实现时,主体可能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对自我的回避。

回避自我源自于无意识的“无望感”(卡尔·霍尼,2011),此时主体的“死亡本能”驱使他要么去毁灭他人,要么就是毁灭自己。《胎记》中艾尔梅在试图去除乔琪安娜脸上的胎记时,两人一起住进了实验室,隔绝外界所代表的超我,沉浸在放纵本我的快乐之中。艾尔梅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消除乔琪安娜脸上的胎记,最后只剩下一个办法,在明知有可能会夺取乔琪安娜生命的情况下,他的“死亡本能”驱使他残酷地毁灭了乔琪安娜的生命。

三、结语

霍桑曾经在大学毕业后回到舅舅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了12年。这12年的半隐居时期可以说让霍桑对孤独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在给费朗罗的信中说道:“也许由于什么妖术,我被生活的主流抛到一边,再也回不去了……我把自己弄成了囚徒,关进了地牢……现在却找不到放自己出去的钥匙。”(黄建人,1996)

霍桑一方面排斥清教思想,但另一方面又受到清教思想的巨大影响。清教加尔文主义对人性本“恶”的思想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本我不顾法纪遵循快乐原则的从某些角度讲有些许类似之处。弗洛伊德深受加尔文主义影响认为伴随着人类生命而来的就是“恶”,孤独也是一种罪恶,因此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的角度来分析霍桑笔下孤独人物内心所受到的冲突。霍桑笔下的孤独人物形象一方面受到他自身对孤独的体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达了霍桑在孤独中对清教思想的反思。19世纪美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迅速,一副蒸蒸日上的景象,然而霍桑却看清了这表面欣欣向荣的景象下面所掩盖的人类越来越孤独的实质。旧的信仰已经缺失,而新的信仰尚未到来,孤独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Freud,Sigmund.Interpretation of Dreams[M].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7.

[2]Hawthorne,Nathanial.Mosses from an Old Manse[M].New York and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1978.

[3]Hawthorne,Nathaniel.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Nathaniel Hawthorn [M].New York:Doubleday&Company,Inc.,2003.

[4]Hawthorne,Nathanial.Twice-told Tales[M].New York and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1978.

[5]方文开.人类_自然_精神家园_霍桑及其现代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弗洛伊德.论无意识与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M] .石磊编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10]卡尔·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M] .王作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1]李娜.论霍桑作品中的孤独感[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1):42-43

[13]纳撒尼尔·霍桑.霍桑短篇小说选[M].黄建人,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13]纳撒尼尔·霍桑.霍桑短篇小说选[M].陈冠商,编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

[15]唐臻娜.观望人群的人_霍桑作品中的孤独主题解读[J].考试周刊,2012,(95):34-35

猜你喜欢
孤独自我短篇小说
怎样写短篇小说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成长中的“自我”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