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协状元》与《琵琶记》人物比较分析

2016-05-09 14:26魏文超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琵琶记

摘  要:本文主要以人物为切入点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状元与弃妇形象异同,然后就其一夫二妻的人物关系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就团圆的结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得出的结论是两部作品的水平是有差异的,但这也是南戏在早期和成熟不同阶段的合理体现。

关键词:张协状元;琵琶记;人物比较

作者简介:魏文超,女,汉族,湖北大学文学院13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2

南戏的两部代表作《张协状元》和《琵琶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关系设置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因创作背景和作家水平不同,两部作品也呈现了必然的差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部作品的异同进而明晰南戏的发展过程。下面就主要从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结局这三部分来具体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一)状元形象

《张协状元》里的张协是自私狠毒、忘恩负义的。他在赶考经过五鸡山时碰到抢劫受伤后遇到贫女相救,但是面对善良的贫女却只是想利用才要求与之结合,真正的心思却是“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随后要求贫女筹集路费,在其晚归后随意打骂“唯,贱人!行不动裙,笑不露唇,这是妇女体态。休整日价去,脸儿又红,那里去吃酒来?打那贱人!”(第二十出),十分自私狠毒。更无耻的是他恩将仇报,高中后不认贫女还将其打出门外,后来不惜挥剑刺杀贫女。可是在知道王用德王爷身份后再次提出要求娶她为妻,典型小人行径。所以张协主要是恶的展现,这里代表了部分为仕途不择手段的丑恶文人,作者也是借此批判。但是张协的塑造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张协拒婚就与他功利自私的性格不符,是人物塑造中的缺陷。

同是状元的蔡伯喈更偏向的是软弱。虽然作者的主观意愿是想将其塑造成为全忠全孝的人,还专门设计了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的情节。辞试的时候,蔡徘徊在功名和孝道之间最后牺牲刚结婚的妻子顺从父母之命,表现了对礼教的屈从。在下旨封官的时候也直道“我情愿不做官”直接拒绝,被说成“这状元好不晓事”(第十六出),完全迂腐文人。在入赘牛家时也只能自怨自艾没有实际作为。但总的来看蔡伯喈的形象塑造的是成功的,因为他真实的表现了中国文人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性格,形象更丰满,相比之前的大善大恶的完人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弃妇形象

贫女和五娘都被抛弃过,但贫女是因丈夫虚伪被弃,赵五娘因丈夫软弱被弃。《张协状元》里的贫女受尽苦难但仍善良贤惠,“粥食奴旦夕供些”、“奴供备粝食粗衣”(第十二出),自身贫困还能主动接济救人,她还主动剪发为张协筹集盘缠,这里的贫女是一个典型的为丈夫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中国传统妇女。她还是忠贞勇敢的,在张协提出结为夫妻的时候为了保持清誉马上拒绝,后来和张协确定关系后能为丈夫守身严厉拒绝别人的调戏。她受尽苦难,帮张协筹钱却被误会挨打,一心求夫却被拒之门外,最后还被丈夫挥剑刺伤跌落山崖,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命运十分凄惨,是悲剧的弃妇。在面对这样的伤害后她仍隐瞒刺伤事情选择忍受,没有反抗的意识,所以她无能和软弱也是被抛的重要的原因。

而同样贤惠的赵五娘是个比贫女增加了侍奉公婆的经历:“奴家一来要成丈夫之孝,二来要尽为妇之道,尽心竭力,朝夕奉养。”(第八出)在饥荒年间,把米饭留给公婆吃自己却吃糠,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展现了传统妇女善良孝顺的美德。赵五娘比贫女的结果要好很多,蔡伯喈在得知真相后主动与五娘在一起,甚至不惜放弃现有的地位和富贵,这与张协的做法相比确实好了很多。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作者对于这两个都具备中国古代传统妇女贤良贤德品质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贫女的形象显得更可怜无助一些,这表现在她没有丝毫反抗的行动上,甚至让读者感到怒其不争;而赵五娘却显得更为丰满,她的经历行为描写相对具体,她的性格也从隐忍到坚强深沉是发展的,因此她的诉说更加真切动人也更具有魅力,所以她的形象塑造比贫女成功。

二、人物关系分析

《张协状元》和《琵琶记》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张协、贫女、胜花娘子和蔡伯喈、赵五娘、牛氏,在人物关系上都是一夫二妻。《张协状元》里胜花娘子和张协虽没成为夫妻,但是有夫妻意向,而贫女后来继承了胜花的身份,所以他们三人也可看成一夫二妻。《琵琶记》是典型的一夫二妻,蔡与赵与牛都是夫妻,结局也维系了这样的关系:“一夫二妇,旌表耀门闾”(第一出)。

但是在人物的比重和作用上两部有所不同。《张协状元》里的三角关系不是三足鼎立,三人比重不同,更像一对一的男女关系,张协和贫女是主要人物。胜花娘子是想嫁状元的王爷千金在拒婚后忧思就去世了,人物戏份很少。她的存在更像一个契机为后来王爷上任报仇认贫女为养女提供了机会。这里可以把她和贫女看成一个先后继承的关系:贫女成为王爷的养女继承了胜花娘子的地位,改变了贫寒的状态与张协最终在一起了,这也满足了胜花想嫁状元的心愿,所以胜花娘子在这个意义上更像是贫女的补充,她和贫女是一体的。

《琵琶记》是非常明确的一夫二妻关系。这里关系是双线并行的:一生一旦,一生一外,相对相生,这也是高明创作的高明之处。“人间丞相府,天上蕊珠宮”(第十九出)蔡伯喈和牛氏在京城过的是富裕的生活。但是家乡的赵五娘,“奴家自从丈夫去后,屡遭饥荒,衣衫首饰尽皆典卖,家计萧然。争奈公婆死生难保,朝夕又无可为甘旨之奉,只得逼逻几口淡饭。奴家自把细米皮糠逼逻吃,苟留残喘,也不敢交公公婆婆知道,怕他烦恼。”(第二十出)一贫一富,一荣一凄形成鲜明的对比。牛氏相对胜花娘子来说更有存在感,是一个知心的妻子但在知道五娘身份后做了隐瞒,这也符合她二妻的心理,不过她还是收留了赵五娘并在最后还是大方的认了五娘做正妻。这里的三角关系彼此之间比重是协调的,人物设置也符合全局的情节结构。所以虽然两部都是一夫二妻关系设置,但是《琵琶记》的人物关系更加稳定合理,发挥了实际功用。

三、相同的团圆,不同的性质

两部剧还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结局:男主人公高中做官,女主人公被权贵相认,结为夫妻,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是两部结局的编排和性质还是有差别的。《张协状元》里是贫女被王爷认作养女后又与张协结婚,这其实还是张协与权贵结亲。贫女改换身份一步登天,前后变化太大在现实里基本不可能实现,安排生硬不合常理,这是早期南戏不成熟的表现。但是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对于这样被害的妇女来说,除了顺应这样的安排以外,也是没有其他出路,有一定的妥协色彩。而《琵琶记》里的安排就相对合理很多,蔡伯喈一心想忠孝都全和对贫女的感情让他虽然软弱但不至于成为一个坏人,蔡最后对上京寻夫的赵五娘也是马上接受,蔡赵是有感情的,最后的团圆就有了情感逻辑基础,与观众审美愿望也更契合。所以虽然都是团圆结局,《张协状元》略县牵强生硬,而《琵琶记》则合理许多,更合逻辑。

其实除了这两部外中国古代戏剧的结局都偏向大团圆。对此王国维有过分析:“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1]乐天是民族的特性,团圆是观众的普遍愿望,他们希望看到负心男子受到惩戒,也希望看到被遗弃的妻子能有个圆满的归宿。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愿望影响了戏曲创作,所以最后一定要写成个大团圆的结局。

总之,《张协状元》在人物形象塑造显得粗糙稚嫩,人物性格的刻画不尽完善。而《琵琶记》成功塑造了赵五娘和蔡伯喈两个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也更合理。这两部作品也是南戏不同阶段的代表,《张协状元》是初期,可以看出有诸宫调、宋杂剧等的形象,是个明显的过渡阶段的作品。《琵琶记》则代表南戏的最高成就,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设置、思想主题都比《张协状元》更显得成熟高明,是南戏成熟阶段的作品。

注释:

[1]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参考文献:

[1]高明著,钱南扬校注《琵琶记》,中华书局1960年.

[2]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

[3]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猜你喜欢
琵琶记
管窥南戏中科举描写的“虚”与“实”
浅论高明《琵琶记》的创作倾向
从《琵琶记》中看中国古代戏曲的中和美
《琵琶记》与英语《琵琶歌》主题思想的对照性解读
浅论朱元璋与《琵琶记》的关系
论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性
凌刻臞仙本《琵琶记》考述
去南戏博物馆看《琵琶记》
《琵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