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潇,出生年份:1990年7月21日,性别:女,民族:回族,籍贯: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职务:学生,学历:在读硕士,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
前言:
《认罪书》是乔叶完成于2013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给大家展示了是一个沉沦与救赎的故事:某地官员梁知与“80”后女孩金金发生了婚外情,但他却在进修后结束了这一切。已有身孕的金金多次委曲求全渴望梁知回心转意却屡遭拒绝,最后因爱生恨。在她一步步的筹谋、算计、报复的过程中,不仅挖掘出梁家的隐秘家史,更是审视着每一个相关的人也包括她自己,迫使每个人正视自己的罪与恶。乔叶在继续其故事性强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突出了结构与技巧,使得《认罪书》成为一个多声部的大合唱,作为读者的我们更多的应该注意到这众声喧哗的背景下作者对历史的挖掘与反思,对人性的拷问与追索。
女主人公金金,一个出生在乡村的80后女孩,有3个哥哥,但都是同母异父,这是她母亲对时代与现实的妥协,也造就了她心中最原始的耻感与罪恶。之后她利用身体换的工作、利用梁新报复梁知、执拗的挖掘梁家的家丑……一步步逼近自己想要的“真相”,在对这些真相揭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扭曲的王爱国对梅好的侮辱、看到了深爱梅好的梁文道最终眼睁睁看梅好溺水而死,看到了张小英检举自己的前夫、看到了钟潮自己都不敢承认的丑恶罪行、看到梁知和梅梅无疾而终的爱恋、看到梅梅被后妈算计最终被梁知、梁新逼死……当然,以金金的年纪是不可能经历这些的,这都是她在一步步探求关于梅好的秘密是时得到的众多与之相关者的转述,于是这个大家都极力想去掩埋的真相,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中似拼图一般慢慢被还原,在众声喧哗中呈现了它原本的面貌。但正如古语所言耳听为虚,同一个故事人们呈现的版本却迥然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说法,只能自圆其说,而非真实。对这些纷繁的话语金金唯一能做的就是最平实的转述,通过她不断的追问,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建立内在有机的联系,把现实与历史的罪恶以并置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乔叶没有赋予笔下的人物以道德批判的权利。而是延续以往的笔风:冷静、自持,她就是旁观者。这种对文革的反向书写,写出了文革之后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文革的心智生活。
金金从一开始被梁知抛弃想挽留到预谋和梁新生下梁知之子来报复直至到最后对“真相”的近乎疯狂的追索,这部小说无疑是“好看”的,内容繁复曲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包括了虐恋、复仇、悬疑、推理等诸多因素,牵扯了几代人的情感和命运。但这华丽的外壳下称承载的是对客观问题的展示、是对当下社会的反思,所引发的是对那段充满悲剧的历史和人性之恶的挖掘与追索。从单纯的爱到疯狂的恨,从个体的小命运到集体的大悲剧,从当下的社会病症到“文革”的历史罪恶,从对恶的挖掘、审视直至反省、深思。乔叶用了一条蜿蜒的爱情之线将那一片片崩坏的现实碎片和那并不算久远的残酷历史勾连、缝合,立足当下、回溯历史,剖析人心,凸显人性。正如任瑜在《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省思——读乔时新作<认罪书>》中写道的:“《认罪书》所做的,正是长久以来应该却极少去做的:撕开历史和现实的残酷与荒谬,在人性和伦理的幽暗与虚弱处觉醒并反思,对那些不能遗忘的恶进行‘认知、认证、认定,对那些不可原谅的罪进行‘认领、认罚。”①《认罪书》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途,从文革一路走来,进行了一场跨越式的省思。书中所写的历史是老一辈的人们无法回避的创伤经历,而书中的现实却是一位青年女性不得不去面对和体验的痛苦,这些不幸的遭遇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却也是每个人共同的命运。这些看似可怜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施害者,他们不仅经受了共同的伤害,那些令人发指,但在当时看似却又理直气壮的罪行,也同样人人有份!没有谁是单纯的受害者,没有谁是纯粹的旁观者,每个人都应该承认在这场堂而皇之的革命运动之中都有着不可告人的卑劣与自私。这就是人性,是乔叶展示给我们的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正视的人性。
最后我想谈一下《认罪书》的不足之处.乔叶在小说中建构了太多的“巧合”,最大的巧合就是金金和梅梅的长相,如果没有这个“老套”的巧合,故事根本无从谈起,其次是金金两次偶遇梁新,再就是安安的白血病等等,乔叶设置这诸多巧合颇为牵强,有一种为了“巧合”而“巧合”的感觉。批评家都元宝先生在给乔叶的信中说:“巧合应该是生活的真实逻辑的凝聚,而不是真实逻辑薄弱之时用来弥补和支撑的东西。”②诚哉此言。还有一点不足就是技巧的刻意为之。乔叶有意识的安排了编者按、碎片、书信、多重声部、历史与现实的穿插……我的理解是这些元素的运用无非是想证实作者一直标榜的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文章,文本是真实的。可以看出这是对新的写作技巧的尝试与创新,是自我突破的一种表现,但是技巧尚不成熟,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的痕迹。况且过分的强调文学作品的纪实性是没有必要的,反倒会使得《认罪书》落空于真实与虚构之间。
结语:
70后作家作为一个创作群体,自出现以来在创作上有得有失。被批评家诟病的最大的问题无疑是个人经验的自我书写与历史、现实、社会的距离,即所谓的“断裂的一代”“没有历史感”……很明显乔叶认识到了这一点,《认罪书》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最大的尝试与努力,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终究是“70”后创作的一大进步。所以,“70”后在被拉长的青春道路上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注释:
① 任瑜:《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省思——读乔时新作<认罪书>》[J].《博览群书》2014年第1期。
② 郜元宝:《从“寓言”到“传奇”——致乔叶 》[J].《山花》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