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刘醒龙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淳朴、深刻,是新乡土主义、新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研究刘醒龙小说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其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对刘醒龙小说的介绍,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对其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刘醒龙小说;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石瑾(1982.6-),女,河南偃师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甘肃省商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1
前言:
刘醒龙是新时期一位较为重要的小说作家,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14年10月,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代表着刘醒龙的小说的小说研究探索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未来对于刘醒龙的小说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一、刘醒龙小说简介
自1984年起,刘醒龙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刘醒龙已经发表小说散文多篇,在我国文坛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较为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圣天门口》、《生命是劳动的仁慈》、《天行者》、《痛失》、《弥天》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等。其中,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为新乡土、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不断创新,不断的打破写作的瓶颈实现突破,八十年代的《黑蝴蝶,黑蝴蝶……》展现了他的浪漫奇谲;九十年代的刘醒龙开始对社会的底层社会现象进行深度剖析,其中作品《分享艰难》被誉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二、不同阶段创作风格
早期的刘醒龙小说以“大别山之谜”为代表,整体来说并不十分成熟,过于注重遣词造句,“冷落”了词本身的含义。在小说叙事特色、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它主要通过山内人与山外人的冲突与代沟体现主题,对死亡的描写、象征等大量手法是小说的一大叙事特色,对场景、情节和节奏的控制,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总体来说,刘醒龙在对传统乡土小说的继承与改革中,不断反叛、重构、整合,形成了新乡村小说基本形态,是当代非常重要的新乡村小说的代表。
九十年代以来,他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品对我国文坛造成了热烈影响。刘醒龙的中期作品以现实为骨架,以高贵为风韵,他有着农民本位立场,他在这种立场中探寻本真的善,实现了对人类的普遍关怀,在现实主义创作的“砧板”上切割出了他的文学理想。他通过书写转型期社会普通百姓和艰辛生活,推举普通人物的崇高,深挖民族精神的优根性,实现对人类精神家园的重构。例如小说《黄昏放牛》,就是城乡二元的典型范例。他的小说《威风凛凛》,是文明与愚昧两种“威风”的终极较量,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很大成分得益于象征和神秘两种色彩的杂糅,深刻地揭示了现实和审美合二为一的新风格。
在刘醒龙小说创作中的后期,他的写作已经走向成熟,无论在艺术表现和写作手法上都可堪大成。在这个阶段,他的作品《圣天门口》和《天行者》都引起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三部作品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其中《圣天门口》作为一部长篇巨著,被誉为“重构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引起了各界积极的反响,并被拍成了电视剧;《天行者》与其前作《凤凰琴》相比,开始转向了以批判的角度,展现社会中深刻的一面。
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讲,刘醒龙的现实主义创作也存在一定问题。对于社会批判类的创作来讲 ,对社会现状的如何认知和剖析,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无疑是对于现实类创作最为直接的手段,而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和复制,则无疑有所欠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其提出的劳动与仁慈,对于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并不切合实际,并且批判的力度和深度也并不深入;在刘醒龙的小说《寂寞在唱歌》中,其批判也显得不合时宜。
三、相关比较研究
刘醒龙是“新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这样的标签不觉让人将他与其他新现实主义作家进行比较。与另一位新现实主义作家陈应松相比,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典型的乡土风格,这是他们的相通和相似的地方,但是在具体作品中,陈应松更倾向于采用一种浪漫的表达方式,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而刘醒龙的作品中却是以一种宽容和平静去展现现实的世界,他们都对社会中的苦难和不公平等都有着怜悯之心,仁爱是他们在作品中共同的地方,他们感知这个世界,并为其寻找着积极可行的出路。在他们作品的表达中,读者能够直观的表达出其中蕴含的平静与喜悦,以及对于生命积极的态度。
在写作主题上,关仁山、何申和刘醒龙三位作家都有多部小说以农村人物为人物形象,但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刘醒龙更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在写作手法上,作家从中关注的是“造句”,而刘醒龙更多关注的是“写事”;以上的这些批判现实类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一种批判的角度去真实的描绘百姓的生活,以一种呼吁的态度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是他们的共通之处,而具体来说,他们的作品中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刘醒龙、何申的主要关注点为乡村,而关仁山的关注点在“雪莲湾”,谈歌的关注点却是“大厂”和“车间”。
结束语:
关注灵魂是刘醒龙作品的精髓,“对于一个作家,一辈子至少要写一部安抚自己灵魂的作品,一部能够拿给儿女看的作品,一部宽慰自己心灵的作品。这才是我真正该做的事。”在一次采访中刘醒龙这样说。相信在今后更多“新现实主义作品”浪潮冲刷下的刘醒龙,将会在心灵文学的路上给我们开辟更加宁静的“林荫大路”。
参考文献:
[1]张俊莲. 论刘醒龙小说世界的独特性 [D]. 河南大学,2013,04
[2]苑晓丽. 刘醒龙小说创作心态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2014,06
[3]郭学军. 刘醒龙小说论 [D]. 河北师范大学,2003,04
[4]高文越. 论刘醒龙小说的人文情怀 [D].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05